(历史衍生)[大唐]我的皇帝堂妹(274)+番外
她被时间长河携带的泥沙所覆盖,渐渐消失在众人的记忆中。
王迦陵善解人意道:“那就这个。我也对平阳公主心向往之。”
武婧儿点头,就让人排演这个剧目。武婧儿曾经问过老人平阳公主的模样。老人说平阳公主身材高挑,英姿飒爽,聪颖果决。
这个扮演平阳公主的乐人眉宇之间也有一抹英气和坚毅,扮相倒是和武婧儿心中的平阳公主相去不远。
千金公主对于乐人的唱腔和剧情颇为新奇,目不转睛地盯着台上故事的发展。《平阳公主镇守娘子关》讲的是平阳公主率领娘子军严防死守抵挡刘黑闼,在援军不至的艰难情况下机智退敌的故事。
戏剧结束时,千金公主意犹未尽:“演的真好,我阿姐真是这样子吗?”
武婧儿道:“古往今来,平阳公主可是第一位以军礼送葬的女子。”
王迦陵道:“只可惜我等生得晚,不得见平阳公主真容。”千金公主沉默了下。
武婧儿看了眼太阳的位置,说道:“该吃午饭了。正好咱们三个好久没一起吃饭了。”
“先去吃饭。我还想看看这《女娲造人》怎么演的,中午吃了饭,咱们一起去看。”王迦陵说道。
“好啊。”武婧儿和千金公主欣然应允。
娲皇庙三天后正是开放,众人对于这个巍峨的庙宇十分好奇,见不禁人进出,又听到里面传来唱戏的声音,忍不住进去看热闹。
进去之后,结果就走不出来了。无他,台上的戏剧太好看了,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形式的戏剧呢。
戏楼前面的大广场上,全是人。前排的人自带胡凳坐着,后排的人站着,一排挨着一排,目不转睛盯着台上表演的乐人,时不时传来喝彩的声音。
甚至还有头脑灵活的商贩穿梭其中,贩卖果子和饮子。
武媚娘知道娲皇庙的“盛况”后,嘴角一抽。这三姐姐还有什么惊喜,是她不知道的。
本以为娲皇庙里的女娲是重头,没想到这在她看来随手而建的戏楼竟然是重中之重。
《平阳公主镇守娘子关》才演了几场,这神都上下掀起了讨论平阳公主的热潮。
平阳公主才故去六十多年,当年见过她的人有些依然还活着。平阳公主更多的事迹被传了出来。众人对于这个英年早逝的公主将军不住地扼腕叹息。
这个戏楼真是好用啊,武媚娘心中叹道,而她缺的就是舆论上的支持。
“我让人写了几个本子,但总觉得没有现在娲皇庙中排演的戏剧有力道。”
武媚娘让宫女将几个戏本子递给了武婧儿,说道:“你改一下,让乐人排演。哦,乐人不够的话,我送你一二百人,衣食俸禄不用你操心。”
“行,我正说要再找些乐人呢。”武婧儿接过本子,随意翻看了一本,就明白问题出在哪儿了。
第120章 . 圣母神皇 娲皇庙的戏楼
这些书约莫是武媚娘让“北门学士”那批人编的, 这些人多出自寒门庶族。编写的话本基本都是才子佳人,无外乎就是才子偶得五姓女垂青,奋发努力功成名就, 取得佳人。
还有一两本是志怪小说, 讲述了偶入仙境或梦境,经历各种光怪陆离的故事。
武媚娘内心有一丛熊熊燃烧的火焰,突破世俗规则的火焰。这种小说, 她自然看不上眼,反而觉得极其单薄,就像一层纸一戳就破,没有那种鲜活的生命力。
武婧儿沉吟半响,说道:“嗯……这些就算了, 改也没法改, 要不让他们根据朝廷审理的案例, 编写一下, 顺便还能宣传我大唐的法律。”
武媚娘揉了下额头,她让女史暗示那些人说,永丰殿下想要一些话本充实娲皇庙戏楼的剧目。
但是这些学士写出来的,不仅她不满意,连武婧儿也不满意。
武媚娘最后决定听从武婧儿的意见, 让他们写一些宣传朝廷律令或者政策的戏文。
命题作文, 总不至于写偏吧。
“这些就交给你了。”武媚娘当起了甩手掌柜, 吩咐道:“娲皇庙相比于整个神都还是小了些,你找人再建几座戏楼,让更多的百姓看到。还有话本,你自己拣选就行。”
武婧儿接下这个任务,这些日子她事务繁忙, 也没时间写话本。
她稍一沉吟,将这项任务分给亲人和朋友,秦梦年、苏月莲、库狄云珠、武徽音、房如雪、上官婉儿、王迦陵等等都没有落下。就连和她从泉州别后几乎没有私下联系的狄仁杰也收到了武婧儿的来信。
信中,武婧儿请狄仁杰将在大理寺这些年遇到的典型案例写成话本,她找人排演出来,用来教化百姓。
狄仁杰刚到安东都护府没多久,就接到这封信,沉吟了一下,就答应下来。
教化百姓,这个理由让他不能拒绝。
他在审理案件时,遇到很多次百姓不懂法律,屡次被欺辱后,最后奋而走险,铸成不可挽回的过错,令人不胜唏嘘。
狄仁杰自从武媚娘设立铜匦,就敏锐地觉察到这朝中以后的风向要变。而风暴孕育着就是当今的陛下以及……永丰殿下。
狄仁杰一直觉得他看不懂这位殿下,才干、能力、人品都不缺,若她为男子,说不定会成为一代贤臣名相。
可惜了。
狄仁杰在风暴开始前被调到边疆,他不知该感谢陛下的恩德,还是为国家的未来而担忧。
虽然狄仁杰一直以公正严明在朝廷著称,但谁也无法抹去他身上带有浓重的太后印记,曾经两度和太后的姐姐共事。
也正式因为这些经历,让狄仁杰这位出身普通士族的子弟在朝堂之上扶摇直上,天命之年就坐到了大理寺卿,继续走下去,入政事堂成为宰相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