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就是亡国之君(1021)
会飞的通讯兵,名副其实。
于谦笑着说道:“《开元天宝遗事》中,张九龄就善用飞奴,家养群鸽,每与亲知书信往来,只以书系鸽足上。”
“有《唐国史》曰:舶发之后,海路必养白鸽为信,舶没,则鸽虽数千里,亦能归也。”
“《淳熙三山志》曰:舶鸽,似鸠而差小。”
“养鸽子传消息,也算是咱们中国的传统了,臣在五原府建了一个鸽舍,专门用来养鸽。”
“后来这养鸽子越养规模越大,前年,把北京到松江府的官道驿路的鸽笼建起来了,这养了两年终于能用了。”
于谦是少保,建几个鸽舍而已。
这是大规模的养殖信鸽,并且将信鸽用在通讯之上。
朱祁钰感慨万千,以前大明是穷,知道这是好东西,可是养不起。
现在大明阔绰了,仅仅是官道驿路,已经无法满足大明朝堂对地方的掌控了,信鸽自然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多养点。”朱祁钰十分确信的说道:“钱不够用,问内帑要。”
驿路的畅通,是大明政令通达的保证。
于谦赶忙说道:“现在是两个驿站的鸽舍,距离不足百里中继,早上放飞,晚上放归,速度极快,钱其实不花多少,比驿马便宜太多了。”
“本就是试试,等到真的能用了,再禀报陛下。”
信鸽能不能用?好用不好用?那得试试才知道,胡乱奏禀,那岂不是蒙蔽陛下,谗言媚上?
他已经试了两年了,确是能用,也好用,这次的松江府传递银山图,就是典型的一次实验,很快,还能更快。
于谦继续说道:“陛下臣以为最先做的应该是往贵州的驿路上,添加鸽舍。”
襄王打算在贵州搞点大新闻,陛下也支持襄王,襄王要修贵州的路,官道驿路可能会有阻塞,那么信鸽,飞跃十万大山,就是另外一个选择。
通信畅通,可以有效的减少战略误判,加速消息的流通,是大明的当务之急。
“善哉。”朱祁钰点头认可了于谦的建议,点头说道:“于少保果然是国家柱石。”
“臣就是养鸽子罢了。”于谦谦逊的说道。
第五百一十三章 问心
于谦让人拿来了一只信鸽,京师的鸽舍,在会同馆,也在讲武堂内。
在信鸽制度推行期间,于谦一直在督办此事。
从河套到南衙,从湖广到贵州,都有于谦养的鸽舍。
养鸽子并不贵,但是在过去入不敷出的大明朝,大明支付不起行政费用。
于谦在地方履职十九年,又在朝廷执掌牛耳六年有余,他深知朝廷每一道政令,靡费颇重,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
养鸽子,最大的成本是行政费用,而非鸽子本身。
朱祁钰看着那只信鸽,是灰黑色的鸽子,而非普通见到的大白鸽,其脚上绑着一个竹筒一样的哨子,飞起来的时候,声似鸣镝。
这个哨子,就是表明这鸽子乃是朝廷养的鸽子,等闲不要射杀。
与朱祁钰想的不同,鸽子的信,并非系在脚上,而是背在身上。
相比较普通的肉鸽,这信鸽的羽毛是灰黑色,嘴阔、眼大、体型较小、鼻瘤洁白紧凑,羽毛颇为柔顺。
朱祁钰把玩了一下手中的鸽子,忽然一愣,自己日后的谥号,会不会是明鸽宗?
不过他很快就放下了这种想法,和于谦聊起了信鸽的养殖和通信。
“于少保,这鸽子哪来的?”朱祁钰有些好奇的问道。
于谦想了想说道:“其实臣所养的鸽子,名叫凤尾齐,乃是陕西种,另外有巫山积雪、亮翅、靴头、射宫等等三十余种。”
“《相马经》曰:马头为王欲得方,则相鸽曰:目为丞目欲得明。马好不好看马头是否方正,鸽好不好,要看眼睛是否澄澈。”
“臣写了一本《相鸽经》不足两万字,从论鸽、花色、飞放、翻跳、典故等五个方面入手,总论鸽子的养殖。”
于谦将自己的《鸽经》递给了陛下,满是笑意的说道:“还没写完。”
朱祁钰不由的想起来了《论桐油》,这玩意儿的价值不言而喻。
大明人总是如此,兜兜转转,最后都绕到了着书立说之事上。
朱祁钰收起了那本《鸽经》说道:“于少保,有人会骂你的,说你空耗国帑,玩物丧志啊。”
于谦倒是无所谓的说道:“骂就骂呗,又不掉两块肉,现在考成法压在他们头上,不想点办法,官帽子就丢了。”
天下最酷烈的考成法,在头顶高悬,完不成考成法,就得吃挂落,在选择玩物丧志还是选择考评变差这件事上,自然是选择完成考成法再说。
骂于谦玩物丧志之前,必然先骂皇帝酷烈至极。
历朝历代总是非常容易走入一个怪圈之中,往往走上巅峰之后,立刻就开始由盛转衰,这其中的理由不计其数,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
呈平日久,社会漫逸出只重形式、大搞面子工程、表面文章、不注重实效的浮夸风气。
表现在官场上,则是欺上瞒下、虚报伪报的现象滋生蔓延,能捂就捂,能堵就堵,拿皇帝的话当屁放,拿朝廷的政令当一纸空文,拿鸡毛当令箭,比比皆是。
表现在民间,就是尚奢、竞奢现象极为严重,比车驾、比服饰、比妆容、比侍女数量、比蛐蛐、比鸟等等,攀比竞奢风气浓重。
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既然要比一比,不如比一比信鸽?
朱祁钰和于谦聊了很久,不知不觉中绕回了济州岛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