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就是亡国之君(1037)
“等到朝议之后,廷议退敌之策,还是监国的陛下,就问某,金尚书啊,咱们有多少粮食守城?”
“我告诉陛下,不足百万石粮食,京师米贵,四两银子一石,穷民苦力无以为继,通州有粮,可是运不到京师来。”
“于少保要运,我说还不如一把火烧了。”
“若非陛下下了狠手,于少保也不惜名,带着老营的两万军打通了通惠河,这京师之战,谁胜谁负尚未可知啊。”
那时候国帑穷的耗子都不去,现在不仅穷,还欠了。
主要是官道驿路和二十万里水路疏浚压在头上,需要的钱太多了,不过金濂却一点都不着急。
能欠是好事。
“金尚书叫我来,所为何事?”李宾言满头雾水的问道。
金濂也没打哑谜,直接开口说道:“你要不要回京当户部的佐贰啊?我问陛下请旨,让你归京做户部左侍郎,负责部事。”
“金某不知天命何时,张凤名厚,可是处理部事,还是有点弄不清楚。”
陈汝言让贤,江渊担任了兵部尚书,这户部左侍郎的位置空了出来,张凤继任,可是张凤名望倒是够了,可是这能力,却不太够用。
李宾言去山东巡抚挂的是户部右侍郎的印绶。
“这…”李宾言思考了片刻说道:“但凭陛下决断。”
第五百二十章 这天底下最难得是两个字是:知耻
朱祁钰让李宾言去学习狗斗术的目的,是为了让李宾言能够自保。
主要防备的是陈镒。
陈镒一直在找左都御史的接替人选,贺章当然勉强能用,但是陈镒不想走的时候,给陛下留下一个烂摊子。
李宾言毫无疑问是一个极佳的人选。
要能力有能力,要名望有名望,关键深受陛下的信任,又出身佥都御史,晋都御史再合适不过了。
可是李宾言的狗斗术,第一次运用却是用到了金濂的身上。
金濂被李宾言的话差点给噎住,刚刚才说了要谨守臣礼,李宾言就用了这招。
金濂这精心准备的宴席和话术,一拳打在了棉花堆上,是有力也使不出来。
金濂十分认真的说道:“京官的任命,尤其是六部尚书,都察院总宪,文渊阁首辅,都是由陛下一意而定,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陛下会参详各部尚书的推介。”
“如果你有意如此,我可以给陛下推举你。”
中原王朝的科层制官吏制度之复杂,就连专门从事的吏部诸多官僚有的时候都犯糊涂。
首先是最顶级的世卿制,王公侯伯的爵位,就是世代为卿,虽然后世多平庸,但是其祖上有定鼎之功。这也包括世袭的千户、百户。
其次是军功制,西虏、建奴的人头赏一颗五十银币,如果不要钱,就会升武散官。
也会有察举制,比如现在在宣府的检阅边方兵科给事中朱纯,就是察举制度下的例子,他没有任何举人、进士的功名在身,但是依旧是正七品的京官印绶。
有赀纳,赀为赀选,纳为捐纳。
这一项自秦时就有,比如秦王政四年,蝗灾造成了大疫、大饥荒,为了救急,秦王政只好下令,百姓纳粟千石,拜爵一级。
即便是军功爵授田制,军功比天大的大秦,也不得不采用赀纳来应急。
比如汉文帝时期,有大贾张释之,以赀为骑郎;司马相如以赀为郎。
唐朝时,是一千石者无官便授解褐官,宋时更是七百石补进义副尉,至四千石可补进武校尉。
大明并无赀纳,确切的说,自景泰年间起,才有生员纳粟、纳马人监之例,也在景泰五年废止。
征辟制,比如洪武年间有两次因为选官不足,不得不征辟,夏伯启叔侄的断指案,就是在征辟制下发生。
任子制,也就是恩荫,胡濙的长子胡长宁就世袭了锦衣卫的镇抚使,不视事,只领俸禄。
吏道,就是由官员访查贤者,或者干吏,像朝廷推介,比如当初刘昇被推介给了孙忠,这种吏道更像是九品中正制的变形,也有察举制的味道。
当然跟察举制最像的,是科举制度,察举制有策试,分为笔策和射策。
科举制对大明很重要,这也是大明卷的最厉害的地方,更是大明朝最主要的官员来源。
世卿制、军功制、察举制、赀纳制、征辟制、任子制、吏道的混用,并没有让大明的官场混乱,因为有非常明确的科层制,所以,尼古劳兹才会如此羡慕大明的科层制。
金濂的推荐,对皇帝任命官员,有着很重要的参考意义。
陈汝言就是被举荐到了兵部尚书的职位,虽然于谦看不上陈汝言的能力,可是杨洪身死,于谦又立战功,必须要去世侯了。
李宾言对户部尚书的职位并不是很感兴趣,他筹备了那么久,他真的很想去天边看看。
“谢金尚书美意,京官,六部掌管兹事体大,不敢妄言。”
李宾言不答应,不代表不同意,而是代表不表态,这是李宾言在胡濙那儿学来的。
金濂颇为无奈,这胡濙都教了些什么东西!
连李宾言这样有些憨直的人,都学会一推四五六了。
李宾言在金濂的府邸逗留到了月上柳梢头之后,主要聊得内容和户部掌管的位子没什么关系。
聊的是松江、南京宝源局吸储的问题。
他们聊了许久,就宝源局的立场、作用、承兑、银根等等问题,交流了下地方和朝堂不同的思考方向,这给李宾言带来了许多的思考。
比如宝源局是不是可以进行借贷业务,就以黄稻钱利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