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朕就是亡国之君(1098)

作者: 吾谁与归 阅读记录

大明正在从春序走向夏序,蒸蒸日上的国事,要是因为他朱祁钰一念之私,戛然而止,那不是朱祁钰想看到的局面。

他作为大明的皇帝,会害怕一个孤寡的女人和满门的妇孺?

付出的成本太高,收益太小了。

朱祁钰对当年孙太后临朝称制垂帘听政,非常的不满,但是那也是他私人的不满。

他这个皇帝带头因私废公,那不是大道之行。

于谦犹豫了下说道:“陛下这事儿不难。”

“说胡话!”朱祁钰立刻摇头,高声说道。

他太清楚于谦在想什么了。

于谦的意思是,孙太后死,诛稽王府满门,天下罪之,陛下可以把于谦推出去当替罪羊。

这也不是于谦第一次如此表态了,陛下真的想做什么,于谦愿意做那个背锅的人。

对朱祁钰而言,对大明而言,于谦真的很重要。

孙太后和稽王府满门才几斤几两,也配换于谦的命或者于谦的政治生涯?

就连稽戾王都不配。

“于少保曾经跟朕讲经,说国家之制,求荣得辱,乃是亡国之兆。”朱祁钰看着于谦说道:“让臣子求荣得辱,那是皇帝失道,失道者失天下也。”

大明经历过两次求荣得辱的历史进程,于谦为大明守住了天下,死在了明英宗的手中,张居正为了大明夙夜哀叹,死后差点被万历给挖坟掘墓。

这都是求荣得辱,两次求荣得辱的历史进程,给大明带来了巨大的危机。

“好了,这件事就到这里,孙太后那边礼佛的事儿,朕亲自去便是。”朱祁钰停下了这个话题,这种事聊得越多越让人误会。

于谦这才明白,陛下真的没有动手的意思,俯首说道:“陛下圣明,就是委屈陛下了。”

朱祁钰笑着说道:“这算什么什么委屈,都是为了大明罢了。”

第五百四十六章 大明真的失掉开拓性了吗?

朱祁钰与于谦、胡濙商量了许久,如何杜绝地方士绅和官员勾结的方法,但是无论从什么方面去限制,只要官员有心,那么勾结必然存在。

“朕以前的时候以为,地方士绅坐大,甚至各地方的士绅联袂,最后导致大明的朝廷官员,总是非常的难办,处处束手束脚,不得不妥协屈服退让。”朱祁钰靠在软篾藤椅上,说了一段很古怪的话。

李宾言去山东稽查孔府大案,孔府的反击,可以说是丧心病狂,他们连大明皇室老朱家都不放在眼里,一个小小的李宾言而已。

练纲到了四川更是九死一生,还没进四川境内,就遭到了多次的追杀。

但是无论是李宾言还是练纲,都把朝廷交待的任务,完成的非常彻底。

朱祁钰一直以为做地方巡按是一个很危险的事儿,毕竟地方士绅,把持地方权力,有势又有人,凭什么听你这个朝廷命官的话?

可是接连发生的这些事,他的那些刻板印象正在消失,他确切的发现,地方士绅和官员勾结,多数情况下,都是类似于官员的主动合作,甚至是官员的私欲在做祟。

这个发现,越来越清晰。

胡濙非常赞同的说道:“是的,陛下。”

“地方士绅无论拥有多少的田亩,又有多少的佣户,除非是鱼死网破的时候,否则他们并不会对朝廷命官产生威胁。”

“朘剥从来都是自上而下,而不是自下而上的,陛下明鉴。”

胡濙肯定了陛下的观点,并且总结了自己的想法。

地方士绅和官吏的关系,通常情况下,都是朘剥和被朘剥的对象,尤其是在官本位的大明朝,更是如此。

即便是小小的知县事,在大明的治下,除了少数的地方,知县事都拥有几乎无限的权力。

朘剥,自上而下,而非自下而上。

地方士绅和官吏的关系错综复杂,但是于谦这十九年来的巡抚经验告诉他,胡濙说的是对的,多数情况下,小小的知县事,只是相对于朝堂大员而言小小的。

对于百姓而言,知县老爷,那就是比天还大的青天父母官了。

于谦坐直了身子说道:“官吏与地方士绅勾结在一起,绝非被迫,而是私欲!除了子不语怪力乱神之外,臣以为,有所求,则肆意妄为。”

“禁奢尚俭,具体规定所有品秩官僚出行所用轿撵,会客所用宴席规格,一旦僭越,就严加惩处,严刑峻法,杀不正之风。”

这番话的意思和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的差不多,事实也是如此。

灭门知府,破家县令。

县令,几乎就是一县的主宰,手持印绶就任地方,拿着朝廷的大义,牟自己的私利。

胡濙非常肯定的说道:“大明尚奢之风浓厚,几乎都是从仕林之中传递到了百姓之间,并且形成了极为强劲的风力,这显然是世风日下的标志之一。”

“从官吏出发,禁奢倡简,臣以为是非常有必要的。”

朱祁钰眉头紧皱的说道:“禁私欲的话,很容易变成了为了平倭禁海,越禁倭患越重。禁私欲是不是也会如此?这是朕担忧的问题。”

“陛下英明。”胡濙赶忙说道。

陛下走的路数看似是大开大合,但很多时候,任何一个小的政令,都是三思而后行。

杨洪和金濂走的时候,都表达过一个相同的观点,那就是大明有这样的君主,是大明的幸运。

三思而后行,是任何一个政令在推行之初和推行之时,都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国家之制这方面,于谦非常擅长,他立刻说道:“日日新,茍日新,又日新。”

上一篇: 春风吹[娱乐圈] 下一篇: 天价罪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