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朕就是亡国之君(1284)

作者: 吾谁与归 阅读记录

“户部和通政司提出,扩大农庄法的规模,组建更多的农庄,以防止出现大规模的饥荒,这一点上,朕和于少保沟通之后,再做决定。”

“好了,这就是朕的办法。”

朱祁钰说完之后,合上了题本,看着群臣问道:“还有要补充的吗?”

“陛下英明!”一阵山呼海喝。

朱祁钰非常满意的点了点头,他很满意现在的盐铁会议并没有人举着与民争利的说辞,让朝廷拒绝履行自己的本务,干预财经事务。

“散会。”朱祁钰站起身来,结束了这次的盐铁会议。

诸多臣工赶紧站了起来,俯首齐喝道:“恭送陛下。”

朱祁钰想到了与民争利,就又想到了远在撒马尔罕的王复,这厮明明有大才,改过自新之后,居然不肯回朝!

人才,尤其是有贤能的人才,大明也缺的很!

第一次参加这等规格盐铁会议的景泰二年进士、翰林院翰林邓顺走出聚贤阁的时候,还有点懵,大雪纷飞在寒风之下,不断的吹进了邓顺的脖子里,如同一把把的锉刀。

但是这种寒冷和生疼,根本没有今天参会的冲击大,他深一脚浅一脚的向着翰林院而去,思考着自己在翰林院蹉跎这五年,到底做了些什么。

邓顺在参会之前,坚定的反对大明陛下与朝廷与民争利,简直是…成何体统!朝廷威严何在?!

公然讨论铜臭之物,皇帝陛下不觉得羞愧吗!

但是参加完了盐铁会议之后,觉得“与民争利”才是朝廷本务,因为与民争利,才能因时而定制定规则,财经事务才能有序发展。

不与民争利,是一种宽纵的失道。

邓顺有点眩晕的站定,两种观念的冲突,让邓顺有些迷茫,他第一次反思,自己所学和别人灌输给他的那些观点,到底是否正确。

人一旦开始怀疑,就会开始思考,这是从是我到有我的改变,当然无法得到答案,就是一生无法改变,当身体力行的时候,是从有我到无我的改变。

“老师。”邓顺见到面前站着的男子,赶忙俯首行了一个弟子礼。

陈循站在讲武堂门前一动不动,肩膀上堆积了一指头深的雪,他看到了邓顺点头说道:“免礼。”

陈循看出了邓顺的迷茫,略微有些失神的说道:“邓顺,若是你不知道是对是错,那我告诉你,陛下是对的。”

“好了,我要去面圣了。”

陈循拍了拍邓顺的肩膀,向着聚贤阁而去。

“谢老师教诲。”邓顺躬身送别。

请假条

抱歉,今天回来晚了,请假一天。

第六百二十六章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以工代赈,是中原王朝历朝历代,一种惠而不费的赈灾方式。

比如《晏子春秋》中,齐景公时,晏子筑路寝之台;

唐朝时候,李频任武功令就曾频发官廥庸民浚渠;

欧阳修知颍州时,募饥民大修灌溉陂塘,救饥的同时,兴修了农田水利;

赵忭知越州时,通过修筑工程以赈济;

范仲淹知杭州时,兴造寺庙及修建仓敖等活动,为饥民提供就业佣工机会,从而达到救赈饥民的目的,与晏子修路寝之台有异曲同工之妙。

北宋初年,由朝廷出资经营公共设施的观念,徭役制仍大行其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徭役方式强征集劳动力来修筑道路、桥梁、水利的方式,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其弊端。

因为大规模徭役,很容易造成【多杀士众,竭力民财,天下虚耗,百姓流离】,这对小农经济体系下的中原王朝而言,就意味着更多的风险。

两宋的财经事务体系高度发展,以工代赈这种惠而不费的赈灾方式,逐渐被朝廷和民间所接受。

类似于:【以有余之财以惠贫民,募民兴利,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的观点普遍出现。

兴役顺贫富之便,就成了两宋赈济最常用的手段,而不是简单的开仓放粮那么简单。

所以朱祁钰在盐铁会议上,让工部给出一个具体的章程来,这种极其类似‘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并非朱祁钰首创,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也是祖宗之法,并没有什么不可以接受的。

更不用出动胡濙这样的洗地利器,进行洗地。

为何大明没有大规模以工代赈的案例?

因为大明朝廷实在是穷的自己都养不活了,地主家都没有余粮,怎么进行以工代赈?

现在大明朝,有钱,豪横!

“陛下,此次冬序的根本,还是钱荒。”于谦在御书房颇为严肃的说出了自己的观点。

大明眼下的冬序,是货币供小于求,而且大明朝廷还欠了八十年的货币债,于谦已经注意到了,在很多地方都出现了通货紧缩。

解决办法也早就摆在了御书房的长桌上全面征倭和钞法。

全面征倭不现实。

行钞法皇帝不乐意。

于谦其实想再跟陛下分说下钞法之事,可看陛下意兴阑珊的样子,就选择了缄口不言。

直言上谏,是臣子的本务,但是什么时候上谏,如何上谏,是一门技术活。

有的时候,上谏这种事,朝臣和皇帝别上了劲儿,最后会变得拧巴起来,最终导致君臣失和。

洪武二十五年,懿文太子朱标死后,谁来做太子这件事,就提上了日程。

朝臣们其实对皇太孙的朱允炆并不满意,但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经历了丧子之痛的太祖高皇帝,就和朝臣们拧巴了起来,最终蓝玉案爆发。

永乐十九年,大明迁都顺天府,文皇帝和朝臣们又拧巴了起来,最终闹得不可开交。

上一篇: 春风吹[娱乐圈] 下一篇: 天价罪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