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朕就是亡国之君(1288)

作者:吾谁与归 阅读记录

朱祁钰定了定神,在原定的历史线里,徐有贞可是谋害于谦的帮凶,知道了于谦并不打算太过为难徐有贞,这钓鱼的心思只能作罢。

朱祁钰敲着桌子说道:“王文和薛瑄那点陈谷子烂芝麻的事儿,要闹到什么时候?朕听说最近两个人掐的厉害,若是再掐下去,一个人去陕西行都司,一个人去云南。”

“朕看的也心烦。”

朱祁钰这话并不是对着于谦说的,而是对陈循说的。

因为薛瑄和王文又闹起来,和陈循有些关系。

薛瑄是大理寺卿,薛瑄本人是知名儒学大家,号称开道学之基,乃是河东学派的开山立派的祖师爷,而河东学派和明阳心学,并称【有明两文脉】。

正统六年,薛瑄任大理寺卿,督办忠勇前卫百户杨安案。

这个案子错综复杂。

百户杨安的妻子岳氏貌美,嫁给杨安后安分守己,缇骑校尉马阳看上了这杨安的妻子岳氏,百户杨安死后,校尉马阳逼迫岳氏做妾,岳氏抵死不从。

校尉马阳便诬告杨安遗孀岳氏与杨安父亲私通。

薛瑄作为大理寺卿,复审案宗,发现了乃是校尉马阳诬告,那自然是一查再查,杨安妻子岳氏最终沉冤得雪。

死刑案,正统皇帝自然要翻阅案宗朱批,这一看大怒,释放了遗孀等四名案犯,叱责查办此案的顺天府、刑部、都察院等所有官员,罚俸半年。

罚俸事儿小,丢面子事儿大。

最关键的是,看上杨安妻子岳氏、诬告杨安妻私通的这个缇骑校尉马阳,是锦衣卫指挥使马顺的亲侄子。

锦衣卫指挥使马顺,就是那个在正统十四年八月十八日,朱祁钰第一次监国时,被文臣当殿打死的那个锦衣卫指挥使。

虽然一个锦衣卫指挥使在奉天殿上被文人打死这件事挺离谱的,但在稽戾王被俘之前,马顺可是宦官王振的铁杆党羽。

马顺这一看诬告案被翻了案,就联合王振、都察院、刑部、顺天府,把薛瑄查明的真相,再次翻案。

王振是稽戾王朱祁镇的大珰,这三言两语,稽戾王就又下了一道圣旨,处死了杨安遗孀岳氏。

大理寺一应十七名官员被坐罪,薛瑄本人被罢免,扔进了天牢里论死罪,秋后问斩。

而当时主审薛瑄的人,就是现在的文渊阁大学士王文。

稽戾王再蠢,也没蠢到看不出薛瑄是被冤枉的,本着和稀泥的想法,稽戾王再下一道圣旨,把薛瑄削官为民,赶出了京师。

薛瑄和王文的梁子,也就是在正统六年的两次翻案中结下的。

这新朝新气象,薛瑄再次任大理寺卿已经七年有余,持正守节,为人公正,对每一个死刑案都是慎之又慎。

薛瑄这人比较轴,再任大理寺卿后,把当初百户杨安的案子翻了出来,在景泰元年时候,就为杨安的妻子岳氏正名。

可是已经晚了。

杨安本就亡故;岳氏不守妇道被斩首;杨安的父亲在正统六年被判了流放,死在了流放的路上;杨安的儿子屡诉无门,最后落草为寇,死于贼寇内讧。

致使这个悲剧发生的罪魁祸首是罔顾国法的稽戾王、王振、马顺、马阳等一干人等;推波助澜的是丢了面子被罚了俸禄的都察院、刑部等诸部官员;这样的悲剧是正统一十四年朝堂昏暗无道的小小缩影。

薛瑄收养了杨安的孙子养在膝下,更是和王文闹得不可开交。

前些日子,陈循儿子和王文的儿子,冒名参加乡试,薛瑄逮住了王文的错。

大理寺一件案子出了文书上的错,王文也逮住了薛瑄的错。

最近薛瑄和王文撕破了脸,闹得满城风雨。

“臣回去就让二人坐下来谈谈。”陈循一听赶忙俯首答话。

《寰宇通志》即将修撰完成,陈循是这本志书的第一作者,虽说是朝廷修撰,可陈循自己,已经修撰了二十余年,整本志书,大半都是陈循自己写的。

朱祁钰并不打算剥夺陈循着书立传、青史留名的机会,这本就是陈循。但召陈循回朝,不能出师无名,哪也得有原因,才能名正言顺。

说和薛瑄和王文,陈循办好了,自然可以回来。

“臣等告退。”陈循和于谦见议事结束,离开了御书房。

陈循走出了聚贤阁,紧走几步,追到了于谦,颇为恭敬的说道:“于少保,我已久不在朝中,薛寺正和王学士,大概不会卖我这个面子,还请于少保从中斡旋一二。”

于谦看了一眼陈循,极为平静的说道:“我向来不参与这类事,怕是帮不上什么忙了,告辞。”

陈循的确不在朝中,可前段时间,朝堂之上,奉天殿内,可是有人为陈循求情,还绕着弯儿的说话,惹的陛下不快。

说和薛瑄和王文,哪里用得上他于谦帮忙?

于谦不是长袖善舞之辈,却是人情练达,陈循话还没说,于谦就知道陈循想做什么。

陈循这番说辞,不过是在他于谦这里讨个善缘罢了。

于谦向来不吃这一套。

陈循了然,走出了讲武堂。

薛瑄是大理寺卿,王文是通政司使、文渊阁大学士,两个都是正三品的朝中重臣,想要说服二人和好,那可不是什么简单的事儿。

但第二天,薛瑄和王文居然就握手言和了。

陈循回了聚贤阁复命,再出来,便恢复了官身,虽然是一个无足轻重的闲职,但也足够在《寰宇通志》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等着看热闹的朝臣们都傻眼了,这昨天还斗到你死我活的薛瑄和王文,居然就这么消停了下来?

上一篇: 春风吹[娱乐圈] 下一篇: 天价罪妻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