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就是亡国之君(1380)
朱瞻墡是至德亲王,他不理解这帮太学生的想法,但是罗炳忠多少能够理解一些。
罗炳忠想了想说道:“不过功名利禄动人心耳,殿下可知岑参?”
朱瞻墡想了想说道:“就是写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边塞诗人岑参吗?”
“然也。”罗炳忠笑着说道:“岑参出身官宦之家,又是进士及第,也曾两赴西域。”
“其实大唐的诗人未及第时,就喜欢四处揽胜,察风土人情。”
“他们为何如此啊?”朱瞻墡这才回过神来,好像当真如此,大唐诗人总是满大唐的跑。
“积累见闻,增厚履历。”罗炳忠想了想说道:“殿下有所不知道,咱大明的官位是一个坑三个萝卜,不任事不给俸更无权柄。”
“若是让殿下用人,是走万里路的进士更加堪用,还是读万卷书的进士更加堪用呢?”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对于朝廷用人而言,亦是如此。
朱瞻墡这才恍然大悟,这么不合理的事情,闹着要陛下处罚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一个字,卷。
大明视事的官阶是有限,可是大明的进士、举人累年增多。
不当官,没有权柄,千里做官只为财,哪也得做的上官才行。
多少人在中了进士之后,进了翰林院领着勉强糊口的俸禄,混半辈子才能出头?
王直就是当了二十多年的翰林,才迎来了自己的百官之首的地位,这还没当几年,就拱手让给了于谦。
朱瞻墡依旧眉头紧蹙的说道:“可是这西域、云贵、琉球鸡笼、辽东,多为苦寒之地,民风彪悍,去这些地方,还是极其危险的,值得吗?”
罗炳忠摇头说道:“殿下,这去西域,也密力火者,也就是吐鲁番汗国的果敢王夏知义,他会让这些学子们不明不白的死在西域吗?”
“不会,这些学子,都是陛下派到西域的。”朱瞻墡有些恍然的说道:“夏知义也好,陕西行都司也罢,他们都会极力的保护这些学子的安全。”
“云贵亦然,黔国公府也不会让这些学子们出事,辽东也是如此,范广作为辽东都司总兵官,只会对这些学子多加关照。”
“说五年就是五年,即便是他们自己寻死,哪也得五年以后。”
罗炳忠继续说道:“就是这个道理,这些学子的通关文牒一落印,这夏知义、柯潜、范广都会小心看护他们,这也就罢了…”
“殿下啊,去西域苦是苦了点,可是西域能立功啊!”
大明皇帝给也密力火者赐名、给官、加爵,难道是在玩儿?
轮台城陛下显然是势在必得,那哪是轮台城,分明是一枚枚的头功牌!
柯潜这几年在大明朝堂上,风头一时无两,隔三差五就上一次邸报,过几个月奉天殿就有一份关于柯潜的圣旨。
柯潜在陕西行都司抓奸细,头功牌拿到手软。
李宾言为何被陛下提溜到聚贤阁参加盐铁会议?李宾言为何屡次出言贻笑大方,陛下也只是一笑而过?到现在被委以重任。
李宾言为什么能够挑到官邸最好的位置?
朱纯一个没参加过科举的察举边方给事中,为何能够在宣府把持贡市,要鞑靼王生,鞑靼王不敢死?
还不是因为李宾言、朱纯等人有了头功牌,才有了所有事的后续?
积攒资历很抽象,换个具体的说法,就是拿牌子。
哪怕是拿个齐力牌,日后中举、及第,都是一份比别人更加厚重的资历,可以大声的说:我为大明立过功,我为大明流过血。
这就是北衙学子闹腾的原因,说到底,仍然是功名利禄动人心。
朱瞻墡这才彻底了然其中内在原因,颇为认真的说道:“既然有志于此,那就让他们去。”
“多看看也是好的,读死书,最后把脑筋都读死了。”
第六百六十六章 殿下,这可不兴看啊!
朱瞻墡拿出了奏疏开始批复。
这本奏疏是新一批的勋军名单,等待他的批复。
他的额头青筋直跳,很想把这批名单送到南衙,让陛下朱批,但是按照陛下确权,这个归他这个监国负责。
他最终还是批复了这份勋军名单。
什么是勋军?
勋军是讲武堂成立之前,大明的军勋们提供了一份学员名单,而于少保按军功,提供了另外一份名单。
朱祁钰当时就核准了两分名单,并且确定,大明的军勋子弟可以入讲武堂,宽进严出。
八辟八议范围内的勋贵子弟,如果第一次考校不过,可选择入勋军,不入勋军,可以选择复读。
第二次考校不过戍开平卫一年,回京后,可选择加入勋军,可选择复读。
选择复读,再不过戍交趾三卫三年,回京入勋军。
勋军的第一原则,就是不任事,只按旧例领俸禄,把官阶腾出来,给庶弁将以上升的空间。
这是朱祁钰给世袭的军勋们保留一份体面。
毫无疑问,大部分的军勋们,接受了这份体面。
确切的说,任事是要带兵打仗的,打仗就会死人,一旦战败了人亡爵除。
而选择接受陛下的体面,即便是自己不争气,也可以希冀子孙后代们争气,都不争气,也是世袭的超品爵士。
而江南科场舞弊案,江南势要豪右、富商巨贾们买通提学官,大规模舞弊,在十几年的时间内,占据了一千余名举人名额。
将上升渠道打断,并且将上升渠道,牢牢的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这就是僭越。
大明皇帝在南衙,真的是在给那些寒窗苦读的国子监太学生们做主,因为太学生们首当其冲,是第一利益受损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