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朕就是亡国之君(1593)

作者: 吾谁与归 阅读记录

康国上下保持了不谈就不会触雷的默契。

没有人提及康国公是大明的康国公,王复是大明臣子,这是涉及国本的问题。

康国的国本级问题一共有三个。

第一个也先、阿失台吉的地位,虽然也先仍然为王,阿失台吉仍然为太子,但是他们的话管用,还是康国公王复的话管用?

显而易见,康国公王复说话更管用。

那康王呢?

康王在兰宫寝殿。

第二个就是王相公王复是不是大明的墩台远侯,这一件事在大明皇帝册封了康国公之后,已经有了标准答案,但默契是谁都不提,则不用讨论定性,就不会动摇国本。

第三个,则是康国继承人的位置,瓦剌诸部台吉、突厥诸部特勤、乌兹别克诸部鄂托克们一致认为王相公和阿史那仪的儿子王永贞,才是康国实际的太子。

阿史那仪已经不再像前两年躲躲藏藏,而是走到哪里,都能碰到匍匐在地上恭敬行礼的人,王永贞这个一岁的娃娃,尚在襁褓里,已经开始接受康国人的跪拜。

“夫君,你时常注视着东方,是在思乡吗?”阿史那仪注意到他夫君的一个小特点,在发呆的时候,夫君的目光始终看向了东方。

王复喃喃的说道:“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阿史那仪虽然会说汉话,但是并不那么精通汉学,撒马尔罕,要比燕然山要远的多。

燕然山在瓦剌西进前的老巢和林。

第七百五十六章 康国公被捕入牢

“夫君,为什么大明军还不到撒马尔罕呢?”阿史那仪问出了自己一直想问的问题,对于突厥特勤阿史那合霍的女儿,阿史那仪小时候不懂,为何要学汉学。

在小时候,阿史那仪的爷爷,就一直在说,大明要过来了,会给她讲当年大唐的昭武九姓,诉说当年的西域都督府,乃是波斯都护府的往事。

阿史那合霍作为特勤,也时常对着东边看,在他们看来,大明和大唐应当是一样的,在鼎盛的时候,必然会重开西域。

突厥人,尤其是当年昭武九姓的突厥人,他们的文化,和主张沙里亚法的乌兹人、波斯人、回回人都是格格不入的。

仅仅从名字的命名方式上,就有很大的差别。

阿史那仪和阿史那合霍,他们的姓氏在前不在后,他们的名字里没有夹杂那么多奇奇怪怪,诸如石头、树木、真义等等奇怪的词汇。

口口相传的故事随着老人们一代代的死去,最后故事都会变了模样,直到最后,这些故事再没人想起。

王复的神情变得复杂,阿史那仪问的是为什么大明仍然没有重开西域,而不是问大明什么时候重开西域。

阿史那仪这个问题,似乎在问,汉室江山,是什么时候开始失去了开拓性一样。

在阿史那氏这些突厥人心里,大明大概是不会来到撒马尔罕了,更不会王化这里,因为汉人很久很久没有再次开拓到了西域来了。

王复颇为无奈的说道:“其实理由很简单,就三个,第一个是念经,第二个是收租,第三个是放印子钱。”

阿史那仪不懂,她颇为惊讶的问道:“汉人也有很多人念经书吗?不是说士大夫们总是念叨子不语怪力乱神吗?”

王复满是笑意的说道:“士大夫们念的不是佛经,是儒经,就是你那句,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念经。”

“因为崇古法三代的原因,两千多年前的儒经,已经不适合当下大明,但是士大夫们依旧抱着早就应该入土的儒经不撒手。”

“解决不了问题,还天天念,佛祖又不会超度无缘人,幸好大明现在念起了真武大帝的经,目前来看,这经还是能念很久的。”

王复尽量用阿史那仪能够听懂的话解释,因为念经在西域广泛存在。

比如大唐一生之敌吐蕃王朝,雪域帝国,重骑所向披靡,曾经的吐蕃王朝可是攻破了长安!

唐代宗广德元年,安史之乱之后不久,国力空虚、新帝登基,没有什么威望,长安城里的权力正在交割的时候,吐蕃兴兵二十万攻破了大震关,接连攻破兰、廓、河、鄯、洮、岷、秦、成、渭等州,又拿下了河西、陇右等地,最终攻破长安。

吐蕃军士剽掠长安府库市里,焚闾舍,长安中萧然一空,又掠城中士、女、百工,整众归国。

唐代宗启用了老将郭子仪,时年六十七岁的郭子仪宝刀未老,再次收复了长安,废掉了吐蕃立的伪帝李承宏,迎回了唐代宗。

吐蕃王朝为何没落,至今也无法再逞凶西域呢?

念经。

学习回回人搞政务、宗教一体,将政务官、事务官和宗教粘合在一起,进而形成了农奴制,最终自废武功,再无横行西域之能。

吐蕃念的是佛经,大明念的是儒经,曾经横行一时的金帐汗国、帖木儿汗国、东察合台汗国念的是可兰经。

只要开始念经,喋喋不休,就会陷入辩经的死循环中。

阿史那仪听懂了这个念经的具体含义,她满是好奇的问道:“那收租呢?”

王复想了想说道:“收租就简单了,你比如说,你家放牧的羊,宰杀的时候,我作为特勤、鄂托克、台吉要拿走三分之二,你会愿意吗?”

“自然是不乐意的。”阿史那仪猛地摇头说道,三分之二,就是拿走羊粪,阿史那仪都要思考一下,是否要拔刀相向。

这也是康国诸多势要们支持王复的原因,再过去,想收租,只能靠抢,大部族抢小部族,小部族抢小户。

上一篇: 春风吹[娱乐圈] 下一篇: 天价罪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