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就是亡国之君(1736)
而这些武德不够充沛的社员们,相比较朝不保夕、食不果腹、衣衫褴褛的大内氏和尼子氏武士而言,还是极为强壮的生力军。
倭国是一个极度缺少粮食的海岛国家,能吃饱饭,在倭国绝对算得上是富足之家了,唯独不缺少粮食的只有堺城港,这里是百货集散之地。
“倭国人众地狭,但是土地完全足够供应所有人填饱肚子,但是战争之下,沃土无人耕种,粮食产量急速下降。”
“而这些令制国的守护代们,为了利益,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不被一揆民变打败,只能加剧战争的步伐,寄希望于掠夺来满足自己的肚子。”
“可是战争导致耕种事更加无法维持,粮食产量再降,倭国陷入了这种循环当中。”陈福寅总结了倭国眼下局势。
倭国人众地狭,可耕地的面积、降雨还是能够满足倭人所需,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倭国彻底陷入了群雄蜂起的死循环。
这也是历朝历代亡国之时的循环,明明土地可以供养人口,战争频发却导致土地无法被妥善完全利用,粮食下降,民变增加,战争的烈度愈演愈烈,更多的土地被闲置,生产力进一步的下降,社会矛盾加剧,最终变成了一场毁天灭地的浩劫。
“活该。”李秉倒是直言不讳,足利义政不德,彦仁恋权不肯松手,戡乱的机会就在眼前,给了机会,却把握不住。
“石见山那边需不需要再增加兵力?”岳谦询问着战事。
山名氏的抵抗意志超出了他们的预估,即便是增加了青兕组,石见山这个磨盘仍然在坚定不移的转动着,无数的倭人不断的被扔进了这个大磨盘里,被磨成了血肉。
而且仍在继续。
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战争的烈度越高,细川胜元的买卖就越好,因为大家都在不断的增加筹码,将自己手上能置换的资源全都变现,用于战争。
细川胜元这一个月的时间,数钱数到手抽筋。
袁彬思索了一番摇头说道:“短时间内结束不了,让战线继续维持便是,我们不急,日拱一卒便是。”
进攻方怎么会急呢?
袁彬又不求速胜,这样的战争状态,山名氏只会增加银矿的产出,来获得更多的战争资源谋求胜利。
所以袁彬拿出了被大明弃之不用的战略,日拱一卒。
“那就熬鹰吧,看谁先熬不住,谁先投降便是。”李秉也颇为赞同的说道。
熬鹰是一件很残忍的事儿,尤其是对于战争双方而言,承受苦难的是倭国的最普通的百姓,相持阶段,百姓的生活更加困苦不堪。
最先熬不住的肯定不是山野公方,因为山野公方背靠大明,还有环濑户内海的经济支持,山名氏拿什么跟山野公方熬鹰呢?
李秉的意思很明确,山野公方非但不终结这种亡国循环,反而是在加剧,比的就是内力。
“这山名氏也不是毫无助力可言。”季铎面色阴沉的说道:“我们可以依靠濑户内海,山名氏可以依靠朝鲜。”
李秉惊讶的说道:“依靠朝鲜?李瑈疯了才支持山名氏,大明打倭国还要度海,打他李氏朝鲜,可完全不需要。”
第八百二十一章 比杀了他还难受
“来之前胡尚书,现在应该叫胡少师了,专门找到了我,跟我谈了谈朝鲜与倭国,自建文二年起,至正统十四年,朝鲜的康献王、恭定王、庄宪王,一共向倭国遣使十八次,其中有回礼使、报聘使和通信使,其中有五次因为各种原因,未能成行。”李秉说起了离京前的一件小事。
这康献王,是李氏朝鲜第一个受大明册封的朝鲜国王,在永乐元年被册封为朝鲜国王。
可即使如此,这康献王,仍然遣倭数次。
李秉又补充说道:“胡少师告诉我,朝鲜并非铁板一块,越靠近大明的地面,则对大明越发恭顺,越远离大明的地方,就越发的狷狂。”
胡濙当然不是胡说八道,而是他作为礼部尚书,他在提醒出使倭国的使者,要小心提防,大明现在势强,朝鲜自然恭顺有加,一切以‘事大交邻’为主,但是在台面下,也要注意到暗潮涌动。
李秉继续说道:“倭国在南朝鲜的频繁劫掠,导致南朝鲜诞生了一大批倭国的走狗,这些走狗,背靠倭寇,在乡野之间,侵吞良田无恶不作,而这些走狗摇身一变,成为当地的富户缙绅,便愈加影响朝局了。”
“当年王世子李弘暐不肯跪大明使臣,他不是无的放矢,抽风了才这么行动,而是因为他那么做,在朝鲜有很多的拥趸。”
岳谦迷惑的说道:“那不对啊,倭寇侵扰,不是应该恨的咬牙切齿,恨到不死不休吗?这怎么还出现了一堆亲倭的富户缙绅呢?”
按照大明的一贯发展,如果说谁亲倭,就等于把十八代祖宗都给骂了,若是说谁通倭,那就是奔着你死我活的地步去的,在大明从上到下,从内到外,反倭都是绝对的政治正确。
“道理的确是这么个道理,但是现实往往不是如此。”李秉叹气的说道:“不过都是利益,这些亲倭的富户缙绅,他们本身就因为倭寇起家,现在的朝鲜王李瑈,即便是对大明恭顺无比,但他也不是能决定所有的事儿。”
“所以,我们仍要小心,有朝鲜富户缙绅通倭,如果有必要,我们是不是请陛下动用大明水师,短暂封闭朝鲜海峡,截断山名氏的来自朝鲜的支持?”
袁彬再次摇了摇头说道:“若是来了,正好帮朝鲜清汰一下,朝鲜王李瑈不敢干,我们就帮他干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