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就是亡国之君(1781)
“郑王那里,朕答应了皇叔,宽宥了郑王府一家,郑王自缢,朕打算郑王府那边到此为止了。”朱祁钰说起了他收走了襄王一块奇功牌,留下了郑王一脉之事。
于谦斟酌了一番说道:“臣倒是以为,八辟八议本就是应有之意,这件事不值当收走襄王殿下的一块奇功牌。”
“襄王殿下的奇功牌是因为保大明江山社稷而得,郑王府上下,不如奇功牌也。”
于谦对郑王府的留存其实不大关心,大明那么多王府,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现在都在京师,降袭制下,也翻不出什么大浪来。
于谦反而对陛下收走了襄王殿下的奇功牌,表示了自己的反对意见,理由是郑王府上下加起来,都抵不过那一块牌子的分量。
作为奇功牌的拥有者于谦,太清楚这东西的难得了。
“没事,反正皇叔他还有两块奇功牌,等王化鞑靼有了一定的成果,朕再给他一块便是。”朱祁钰倒是对收走奇功牌之事并不后悔,反正襄王还有两块能在他这里抵命,总不能襄王在往后余生里,连着造三次反吧。
郑王府内外留存,是襄王用奇功牌抵出来的。
“那倒也是。”于谦颇为感慨的说道:“臣倒是忘记了襄王殿下还有两块。”
“那个陕西行都司的李文如何?”朱祁钰问起了入讲武堂做掌教的李文是否贤德。
“有些本事。”于谦点到为止,并没有再多说什么。
这个有些本事的判定很准确。
若是没有本事,也不能镇守陕西行都司甘肃镇那么多年,保一方平安;若是有更多的本事,也不能镇守陕西行都司甘肃镇那么多年,还没有升迁。
有些本事,但也只是有一些。
并不是朱祁钰翻出哪张牌来,都是进狱系人才,比如石亨、于谦这样的贤良。
朱祁钰稍微思忖了下说道:“等到卢忠和李永昌查补完,这个案子,于少保以为交给谁去处置比较妥当?”
翰林院的大案是朱祁钰绕开三法司办得,但是查补结束之后,仍然是要走流程,那主持这个流程的人选,作为百官之首的于谦,自然有发言权。
而且这个人选决定了最后案件的轻重缓急,十分重要。
朱祁钰一向非常尊重于谦,这等大事上,自然也问问于谦的态度。
“臣以为襄王殿下合适。”于谦稍微琢磨了一下,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襄王殿下的二哥郑王朱瞻埈,就在昨天晚上,自缢了。
那郑王朱瞻埈本来就是个糊涂虫,但倘若没人撺掇,郑王这个糊涂虫也不至于落到这个下场。
于谦的意思很明确,他真的不是来劝仁恕的,交给襄王殿下的意思,就是从严从重,赶尽杀绝。
“论心狠手辣还是于少保啊。”朱祁钰叹为观止的说道。
他本来打算交给刑部尚书俞士悦去办,这位自土木天变再没挪过窝的刑部尚书,办案还是一把好手,结果于谦直接交给襄王。
“臣虽然现在是世勋,但毕竟也是个读书人。”于谦笑着回答道,他的奇功牌也很多,大抵和武清侯石亨一样多,他现在是世侯,立场早已不同。
第八百四十一章 人生在世,最难的就是心安理得
此时的襄王府内,已经恢复了几分富态的襄王殿下,这几日又开始茶不思,饭不想,日渐消瘦。
襄王殿下整日待在小书房里愣愣的出神,即便是出来,也是不言茍笑。
襄王殿下是极其悲愤的,自己的二哥死了,他作为逼死二哥的刽子手,他自然是懊恼和无奈,而且多少有些有气没地方撒的憋屈。
他是亲王,宗亲的事儿他能管,可是朝中的事儿,他不能插手。
“这群吃里扒外的狗东西,在我们老朱家的天下,吃我们老朱家的俸禄,六正六邪嘴上说的漂亮,就不做一点人事,忽悠人造反,就应该断子绝孙!死后下了地狱,被拔了舌头就是活该!”朱瞻墡在小书房这个小天地里,一直在骂骂咧咧。
罗炳忠也不知道如何劝慰自己的殿下,只能无奈的说道:“殿下,消消气,陛下绝对不会饶过这群狗东西的!臣听说,缇骑们把翰林院和国子监给围了,逮了好些个人。”
“好!抓得好!”朱瞻墡一拍桌子愤怒的说道:“都去给二哥陪葬去,全都去死!”
朱瞻墡心里怎么能没火气,他被人暗算,被人诋毁在大宁卫要行燕王事儿,都没有如此生气。
因为他知道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可是人死不能复生。
朱瞻墡左右踱步的说道:“你看这一环扣一环,你猜猜若非陛下的夜不收深入虏营,把那份写着中国某人的盟书原件带了回来,你猜猜这份盟书里的中国某人会是谁?”
“我!襄王朱瞻墡鼓噪阿剌知院造反犯边,进而养寇自重厉兵秣马,随时入京为帝!”
“这就是金刀计里的那个金刀!杀我的刀,没杀了我,但是他杀了我的二哥!恨煞我也!”
朱瞻墡也不称孤了,直接一个我一个我的往外蹦,这是气急了,悲愤和那种无力感,让他有些痛苦。
朱瞻墡太清楚不过了,哪怕是他坐在奉天殿的宝座上,他是大明的皇帝,他的二哥里通外贼,他也要把二哥体面掉。
天下人人为私,唯独陛下一人公耳,是于谦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基础。
郑王朱瞻埈之死的罪孽,不应该归咎到陛下的冷血无情,而是要归咎到阴谋挑唆,谋求政治权力的官僚,还有寻找代理人的那帮势要豪右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