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朕就是亡国之君(236)

作者: 吾谁与归 阅读记录

于谦和石亨一样,是因为不能赢陛下,所以才让着朱祁钰吗?

其实不是,于谦手中的兵力实在是太少了,五六万的边军之中,有四万能战就不错了,现实里会更低一些。

再加上兴安在旁边,一会儿下雨,一会儿大风,搞的于谦颇为挠头。

“唉,这围是围住了,这打不进去啊。”朱祁钰试着指挥瓦剌军进攻了几次,除了留下了尸体之外,什么都没留下。

于谦手中的火炮很多,火药充足,粮草极多,他守城那是游刃有余。

他笑着说道:“大明的火炮和火铳,乃是守战利器,革故鼎新,因势利导,战略战术,也都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了。”

“朕输了。”朱祁钰掷旗认输。

于谦满是笑意的摇头说道:“非陛下输了,是瓦剌人这次赢不了。”

这就是典型的读书人的偷不算偷,是窃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了。

“农庄法推行的怎么样了?”朱祁钰问到了正事,这也是他特别关心的事儿。

于谦没有正面回答,反而问到了另外一个问题:“陛下之前让五城兵马司拿了城里的在籍乞儿?”

“是,正好试试于少保的法子,是否能够行得通,于少保怜悯他们还算个人,朕是打算把他们饿死的。”朱祁钰没有掩饰自己的严刑峻法。

懒汉地痞为祸乡里,朱祁钰哪有那么多的手脚去处理?

“怎么于少保要他们有用吗?”朱祁钰笑着问道。

兴安小心的收起了所有的旗子,认真的听着陛下与于少保论政。

这对兴安而言,每一天都是一个学习的好机会。

作为司礼监的提督太监和东厂的提督太监,他是宦官里的实权人物,参与政事是无可避免的,但是他显然方方面面都远不如于谦。

于谦连连摇头说道:“臣不要,陛下可千万别把这些人放回乡里去,那才真是一片烂肉坏了一锅汤。”

“就像是城里有丐籍的乞丐,总是为虎作伥,随盗行劫,但是那些没有丐籍的乞丐,还是很愿意编户齐民,而不是做乞儿的。”

“其实乡野也是类似的。”

“目前大部分的少地薄田的农户,都加入了农庄,各里正也都选了出来,以春耕的积极程度来说,臣以为还是极好的。”

“只是这些富户们,抵触情绪很大,他们现在也招不到佣户为他们耕田,但是又不想参加农庄。”

于谦叹气的说道:“他们托人屡次请求,可以租赁农庄佣户为其耕田,或者说反加入农庄后,以租赁的形式,分得财货之物。”

朱祁钰认真的想了很久,才明白了富户的请求,他嗤笑的说道:“不就是不干活还想把田种了吗?”

按劳分配还是按资分配,曾经是朱祁钰和于谦,关于农庄法的一个争论焦点,最后还是朱祁钰确定了按劳分配的大方针。

他摇头说道:“不加入,膏腴之田荒芜,也不是个事儿。这样,令缇骑京营出动,炸了他们的碉楼,占了土地不就好了?”

第一百五十八章 胜利者是不受谴责的

“陛下。”于谦叹了口气,语气颇为无奈。

陛下严刑峻法,于谦并不反对,任何一个时代,任何时候,变法,就没有不流血的,这一点,于谦当然知道。

商鞅变法,最后作法自毙,王莽改制,天下大乱,王安石革新,一地鸡毛。

如何才能变法成功,对于于谦而言,陛下的这种严刑峻法的态度,是有利于变法的推动的。

但是对待百姓也严刑峻法,在于谦看来,反而是不利于新政推行的。

于谦俯首说道:“这天下百姓皆是陛下的臣工万民,陛下乃天子至尊,更礼以教百姓。”

“应以德为本、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是故内圣外王之道,反之则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于谦这话并不是儒家经典,而是脱胎于《庄子·天下篇》。

讲的核心理念,就是内圣外王的道理。

对内要以德行为根本、用仁善布施恩惠、用礼义来规范行为、用音乐来调理性情、用法规区分事理、遵从大义确立标准、反复比较获得验证、凭借调查作出决策,才是内圣外王之道。

反其道而行之,就乱套了。

翻译翻译就是,朝堂,不是打打杀杀。

德、仁、义、礼、乐、法、名、参、稽,才是帝王之道。

这和陈循的道理颇为相似,但大相径庭。

陈循只讲仁义礼智孝,却从来不讲德法名参稽。

朱祁钰却摇头说道:“道理都是好道理。”

“可是于少保,这富农现在还在观望,稍有鼓动必然破坏方兴未艾的农庄法,介时,有如何是好呢?”

“成事不足,但败事却是绰绰有余。”

“那于少保看,这些富农会如何呢?”朱祁钰反问了一句。

于谦俯首说道:“其实也简单,他们有地,但是无人,只要朝廷朝纲不乱,自然无碍。”

“陛下所虑,其实陛下已经有答案了。”

“陛下在城里做的就很好,抓丐籍,抓盗寇,这就断了缙绅势要之家的手。若是陛下的官邸营建好了,就断了他们的脚。”

“势要之家,无法操持富户,这些富户又如何敢擅动呢?”

“最后富户就会发现,还是得加入农庄。”

“正如陛下之前说的那样,缙绅们离开了百姓是活不了的,但是百姓离开了缙绅,反而会活的更好。”

上一篇: 春风吹[娱乐圈] 下一篇: 天价罪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