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朕就是亡国之君(285)

作者: 吾谁与归 阅读记录

“陛下仁善,德被天下,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这个饱受诟病的人殉制度,终于给停了。

其实胡濙确切的知道,人殉制度的问题在哪里。

太祖皇帝当年搞人殉,是为了给朱允炆这个皇太孙登基铺路而已。

到了太宗文皇帝的时候,太宗文皇帝为了自己的名位二字,全面模仿太祖皇帝的制度。

这人殉制度就成了惯例。

陛下今天废了这人殉制度,那是盛德之事,这并不会影响到朱祁钰皇帝的法理,来自于列祖列宗,而非禅让。

这一点是很明确的,大明并不是一个故步自封,抱着祖宗之法得过且过的日子。

朱祁钰翻身上马,对着胡濙说道:“胡尚书,葬礼之时,就有劳礼部了。”

“臣恭送陛下!”胡濙长揖,抬头看着陛下策马奔腾越来越远的模样,这模样,颇有当年太宗文皇帝之风。

朱祁钰来到了聚贤阁,翻身下马说道:“三经厂现在印教科书的是活儿是不是特别繁重?还有空闲的吗?”

朱祁钰的第一册的《国富论》结合大明的实际情况,已经写得差不多了,这两三天就能定稿。

大明的财经事务不能这么烂下去了,太糟心了。

第一百八十四章 抓捕喜宁的超级长跑

兴安知道陛下想印书,陛下最近可是写了不少,可是三经厂实在是不堪重负了。

他低声说道:“陛下,三经厂,印俗字表和算术已经很吃力了,而且山外九州,大同、宣府、京畿,要的越来越多,这墨、纸都是不小的支出,现在三经厂,规模有点不够用了。”

“主要是墨和纸,三经厂的制纸太贵了些。”

朱祁钰点了点头说道:“朕知道你难,但是大明的百姓更难,现在的困难主要是纸张和墨对吧。”

兴安俯首说道:“还有人,三经厂人手不太够了。”

“只出不进,怎么能维持得住呢?”朱祁钰也是点了点头,拿起了于谦的奏疏。

“你嫌贵,朕也嫌贵啊。”

这是一本于谦和金濂的联名上奏,汇报了农庄法进度汇总,大明的农庄法推行是有基础的。

大明也不是从一开始就皇权不下县,在第一次造黄册的十年时间里,和第二次造黄册的十年里,大明实现了皇权到大明的角角落落。

大明为何可以可持续性的崩溃两百年,依旧在松锦之战,差点就把清廷给灭了?

那可是个上升期的新生政权,大明在那时,已经是个垂垂老矣,只剩下个脑袋,就要入土的政权了。

无它,血槽厚。

大明每一百一十户设为一里,其中丁粮最多的十户为里长,里长乃是十年一轮换。

而鳏寡孤独人户,则分摊到了这一里之内,被称为畸零户,既不纳粮也不劳役,但是里长要管他们饭吃。

而每一里都设有老人三到五名,负责督导百姓勤务农桑。

而且每一里,都设有保甲,人数不等。

这是当年大明将皇权伸到乡野的制度,也是朱元璋、朱棣对官僚们,动不动就大开杀戒的底气。

于谦改良后的农庄法的推行,在京畿则是依托于京营十二团营,在山外九州依托于大同卫军和宣府卫军。

卫军的掌令官,每年轮换,掌令官每人掌六里,除了各里里正以外,会有两人帮忙管理,分别是儒学堂的军生、义勇团练的队正。

老人制,从老人换成了卫所儒学堂的军生,负责教村里的孩子们读书写字。

保甲变成了义勇团练,一人管理义勇团练。

这么换的目的,自然是保证集体农庄的初步运行。

其实在朱祁钰看来,应该再加一个妇女主任,组织妇女生产活动,就齐活了。

朱祁钰和于谦聊过妇女主任这个话题,于谦只是表示,此事等到农庄法运行几年,看看效果,再行讨论。

为时过早。

在百姓们,尤其是乡野的百姓们看来,大明皇帝的新政是什么?

是朝廷派了个官,管他们的里正,然后军生定时到村寨里上课教孩子读书写字,还有了有组织的义勇团练,保护他们的粮仓,驱赶野兽和流匪。

对于百姓而言,他们似乎干的还是过去的的活儿,但是又有点不同。

过去的缙绅老爷们,可不会教他们读书写字,更不会告诉他们,该怎么算清楚自己该拿多少粮食。

那些老爷们,最怕这个。

“户部已经推动了将近一万三千个里的合并管理,大约有两千余掌令官,奔赴京畿各地。”朱祁钰将手中的奏疏放下。

朱祁钰放下了手中的奏疏,大明的农庄法正在稳步的推行,已经囊括了超过六百五十万人,共计一万三千多个里,每一个掌令官奔赴地方,要管六里的百姓,算上畸零户,大约三千余人。

这中间的问题何其的多?

他这个皇帝如临九霄,是看不到推行这些政令的困难。

而这些问题,绝大多数,都在州府县和户部得到了妥善的解决,需要朱祁钰亲自过问的并不多。

这就是船长的职责,他并不需要去锅炉里看看每一铲多少煤,他只需要指明方向,大副、管代就会将此事做好。

一片欣欣向荣。

而金濂给朱祁钰算了一笔账,农庄法对于朝廷而言,是个合适的买卖。

至少明年的京通两仓的一千库,并不会因为农庄法的推行,而有半分的减少,甚至可能多收,五十万到七十万石的粮。

但是百姓们手中余粮,将从之前的不到一半,升到六成至七成。

上一篇: 春风吹[娱乐圈] 下一篇: 天价罪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