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就是亡国之君(446)
谈古论今、针砭时事。
朱祁钰坐在台上,忽然站了起来,走下了台,开始巡视。
朱祁钰走的很慢,并没有发出响动,他来的时候,就已经把那身上不知道什么名字的纡青佩紫,都摘了,就是怕影响考生答题。
就跟监考教师手机静音一个道理。
此刻,他找回了当年监考的感觉。
但是这里的考生,一个个都贼老实,别说交头接耳了,连坐姿都是十分的端正。
别说小抄了,都在看着策问,冥思苦想古今方略,然后再对照策问,进行逐步作答。
这些人的字迹,十分的端正,就如同印刷体,每一个字的大小和间距都是相同。
堪称考魔。
朱祁钰巡视了一圈,在吴敬身边站定,就立刻看到吴敬勾的一笔长了些。
写了近七百字的策问,就此作废…
朱祁钰离开了考试区,回到了月台之上,他站在那里,对考生就是一股巨大的心理压力。
临近中午的时候,策问卷被收卷之后,在所有人的目光之下糊名,放到了陛下的面前。
皇帝要亲自看,那必然是说到做到,一百多分策问卷,每一张干净的像是新的。
朱祁钰每一张都先看了一眼,那名叫吴敬的考生,并没有因为朱祁钰的驻足,耽误答题。
因为每一张,都很完美。
“鸿胪寺传菜。”
朱祁钰加了一场算术考试,所以学子们要在奉天殿内用餐。
大明的殿试是可以带水食的,但是从来没学子带过,太紧张了,哪有功夫吃饭?
但是大皇帝赐席,那是四品以上大官才有的待遇,这饭得吃。
兴安专门给陛下带了食盒,陛下不服用宫中任何水食,这是泰安宫的铁律之一。
鸿胪寺清了六千多庖厨,不是已经安全了吗?
朱祁钰对这座大明皇宫保持着最大的尊敬,自己家做的好吃又卫生。
吴敬最擅长的科目——算学来了。
第二百六十四章 在算学上,继往开来
吴敬的一辈子致力于算学,自然是不会含糊,这一张算学的卷子,他用了不到三刻钟就做完了。
在他看来,这张算学的卷子难度适中,并不是很让人为难,但是也绝对不是轻易可以答出的卷子。
朱祁钰在未当皇帝之前,是一名老师,而且是一名数学老师。
他对数字极为认真。
这张卷子什么水平呢?
顶多算是初二的水平,但是其中涉及到了大量现实的题目。
比如古问: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
如何解答?
诗曰: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树梅花廿一枝,七子团圆月正半,除百零五便得知。
意思是第一次余数乘以70,第二次余数乘以21,第三次余数乘以15,最后除以105,得到的余数则为结果。
(2×70+3×21+2×15)÷105=2……23。
这个问题的核心逻辑是余数定理,朱祁钰不要求有学子们能够给出完整的证明过程,而是会解答这种问题。
这类的问题很简单,在南北朝的《孙子算经》和《数书九章》卷一、二《大衍类》都有详细的解答。
朱祁钰是闲的没事干吗?
这种同余、或者不同余数的问题,有什么用呢?
现实里根本用不到啊。
朱祁钰当然不是闲得无聊,难为考生。
而是因为余数定理,完全就是一种基础数学的重要分支——数论的初等入门的内容。
朱祁钰想要找到致力于算学,甚至有一定归纳总结的士子,推动大明数学进程。
基础数学是一门专门研究数学本身科学,不以任何实际应用为目的的学问,研究从客观世界中抽象出来的数学规律,探索世界的本质。
朱祁钰要的人才,是能够将大明的数学更进一步的人才。
他看着满是焦头烂额的学子重重的叹了口气,这都是大明的人中龙凤,他们的文章写得极好,他们或许有极高的道德水平和学术水平,但是不代表他们能做好地方官员。
其实这也不意外。
大明的官场更像是苗民的蛊盆,在科举完之后,才正式开始养蛊。
有些没什么能力的家伙,文章写得再好,比如永乐十九年的状元曾鹤龄、榜眼刘矩,都不是什么有能力的人,他们一辈子只能在翰林院写文章了。
朱祁钰扫视了一圈之后,忽然看到了吴敬在发呆,确切的说,是做完了题,无所事事的模样。
当然吴敬非常的恭敬,他一直在正襟危坐,但是显然已经走神了。
胡濙一直眼观鼻,鼻观心似乎是睡着了一样,抬头看了一眼,看到了陛下在注视着吴敬,随后简单瞄了一样吴敬,又像是睡着了。
但是胡濙已经把吴敬给印在了心里。
江渊看着时间,敲响了收卷的小铜钟,十七名考官将卷子分门别类的整理好,糊名送到了御前。
“考试结束,贡士出宫。”陈循大声的喊道。
殿试终于进行完了,文渊阁这次也没什么太大的压力,陛下看过一次之后,才会把考卷送回文渊阁。
算学的考卷,陛下直接自己收了,不过文渊阁。
“恭送陛下。”群臣和贡士们行礼,送朱祁钰离开,这一顿监考至少坐了四个时辰,陛下顶着十二冕旒冠,显然也累了。
吴敬的额头忽然冒出了一层冷汗,随着陛下离奉天殿的宫门越来越近,他额头的汗越来越多,他的表情十分的复杂且快速的变化着,他忽然脚一跺,牙一咬,出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