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就是亡国之君(52)
比如之前的纸包火药,比如他记忆里的那个一硫二硝三木炭的口诀,比如他眼下的工具尺,游标卡尺。
可以测量长度、内外径、深度的量具,朱祁钰在和于谦谈到此物的时候,于谦就立刻就知道朱祁钰要的是什么。
因为大明也有游标卡尺,叫做铜鱼卡尺,据传闻乃是由新朝王莽所发明,后来广泛用于了军器制作,可以测量长度、内外径和深度。
朱祁钰在那把铜鱼卡尺上加了游标,制作成了游标卡尺,并且确定了操作流程。
他和于谦这段时间一直在忙一件事,那就是将大明的武器装备进行规划化,让军械成为制式装备。
制式装备,就要有标准,军械的大小,规格,武器的重量、行制等等。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将各种大小将军炮、子母炮、长铳、手铳等主要火器的口径确定下来。
只有确定下来,才好去做品控,去统一适配,才能批量制造。
这一点上,朱祁钰和于谦的观点是非常一致的。
而在武器标准化的过程中,朱祁钰和于谦终于不得不面临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武器的材料不过关。
再确切一点,就是缺少钢。
铁料很多,但是含碳太高,很脆,不适合做军械,军械生产困难、军械无法标准化,这些迫在眉睫的军械困境,绕来绕去,其实就是材料太差劲儿了。
就连朱祁钰发明的燧发装置,都不能大量列装,缺钢,尤其是优质钢。
手工打造簧片很好用,但是很费工时,开战之前,连列装锦衣卫都捉襟见肘。
钢,这是摆在朱祁钰面前的最大问题。
想要得到一块钢,应该怎么做?
千锤百炼,反复退火、捶打杂质,才能得到一块百炼钢。
大明的炒钢法也很纯熟,但是杂质依旧很多,需要退火,捶打杂质。
于谦和朱祁钰在经过了一番考察之后,确定了原因,那就是炉内温度太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朱祁钰和于谦可谓是绞尽脑汁。
在经过了几次改良之后,朱祁钰的高炉终于是落地了。
他设计的炉子,和大明炼铁的炉子大同小异,但是他的炉子除了主炉以外还有配炉。
“兴安,今天是不是开炉的日子?”朱祁钰捣鼓着手中的几件琉璃器忽然高声问道。
兴安从外面走了进来,大声的问道:“是明天,陛下。”
“哦,朕记混了。”朱祁钰才意识到自己记错了,他站起身来说道:“去景泰炉那边看看。”
景泰炉是于谦给起的名字,简单粗暴,景泰年间发明的炉,景泰帝发明的炉,大约和景泰蓝有异曲同工之妙。
朱祁钰摸着黑走出十团营,骑着马去了王恭厂。
王恭厂,是大明最大的兵工厂,这里是大明火药的主要生产地,日产两吨火药,于谦上书清汰,将旧火药加木炭,做成烟花售卖,京营配发新式火药。
而景泰炉,就坐落在兵工厂的角落里。
朱祁钰站在将近两丈高的炉子之下,看着偌大的砖炉。
这是他在心里构建的那副大明蓝图开始的地方!
一个多人协作的鼓风箱,活塞式木风箱,两个进风口,一个出风口,而进风口处设有活瓣,活瓣一启一闭,以达到鼓风的目的。
但是朱祁钰的这个多人协作的鼓风箱,与传统的风箱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拥有一个风道。
而风道连接的方向,则是景泰炉的配炉,那边分成三段进行空气预加热,再通过风道进入鼓风箱,由鼓风箱吹鼓,由炉膛的风眼进入炉内。
做这些,是为了尽可能的提高炉内的温度。
朱祁钰站在了景泰炉之下,认真的检查了一遍炉膛耐火砖和耐火土的涂抹,尤其是前包预炙烤烘干。
他检查了一遍之后,看到了一个人影也在不远处,定睛一看,便笑了出来。
他走上前去:“于尚书。”
“陛下!参见陛下,陛下圣躬安。”于谦一个激灵,没有注意到朱祁钰,听到声音赶忙回礼。
大明皇帝天天神出鬼没,怪吓人的。
第四十一章 实践才能出真理
“免礼免礼。”
朱祁钰笑着问道:“于尚书这是不放心吗?”
“那倒不是,只是陛下,臣刚准备躺下,才想起来还未巡查火药营房,火药贮藏稍有不慎就酿成大祸,百万斤火药贮藏,臣就过来看看。”
“正好明天开炉,就过来看看,碰到了陛下。”于谦笑呵呵的说道,随即立刻想到了什么,低声说道:“陛下,其实臣有句话要说。”
“哦?怎么了?”朱祁钰一愣,看着于谦的郑重的表情,疑惑的问道。
于谦欲言又止,只好低声说道:“其实陛下,王恭厂的老师傅们说,陛下这法子有效倒是有效,不过,明天可能还是炼不出钢来,能得到的也是白口铁,而不是钢料。”
白口铁?
于谦示意站在旁边的匠户拿过来一块铁说道:“就是这种,烧灼的煤料,多是来自西山,即便是水洗精选,还是不够热。”
“工匠们提到了一个法子,前段时间坚壁清野,城中木料堆积如山,如果可以用木料烧制木炭,再用木炭为底料,倒是可以更热一些。”
“这块白口铁,就是工匠们用木料烧制的木炭作为底料进行熔炼得到的白口铁。”
于谦将手中的白口铁递给了朱祁钰,朱祁钰拿过来看了半天,断口呈银白色,但依旧是生铁,而不是熟铁。
生熟铁其实就是铁和钢的另外一种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