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就是亡国之君(578)
胡濙老神在在的说道:“建文年间,胡显梁国公被革爵,一起被革爵的武勋不知凡几,连亲王郡王都是随意革罢,更遑论武勋了。”
“太宗文皇帝靖难之后,还爵复职,但是唯独漏掉了这胡显的梁国公。”
“太宗皇帝曰:戚畹周亲寸功未立,岂尝有汗马之劳也?”
“陛下今日革罢外戚勋爵,乃是太宗文皇帝之遗志,亦是祖宗之法。”
蔡愈济呆滞的看着胡濙,伸出了手,连点了几下说道:“胡尚书,这等事我从未在太祖太宗《实录》上看到过,不见史书,你,不要胡说。”
胡濙看了一眼蔡愈济说道:“哦,蔡御史在质疑胡某在胡编乱造吗?”
蔡愈济认真思索了许久,太祖太宗实录,他确实看过,这件事确实未载。
他疑惑的说道:“不是某质疑明公,这等大事,为何从未载于实录?胡尚书又是怎么知晓的呢?”
胡濙叹了口气说道:“我知此事,乃是亲身经历,所以方知。曲笔此事,也是我做的。”
胡濙拿出了几份东西递给了站在御下的太监,太监递给了兴安,兴安递给了皇帝。
朱祁钰看了许久说道:“真是辛苦胡尚书了。”
朱祁钰又将这几份东西递给了兴安传了下去。
群臣看完之后,都是目瞪口呆。
外戚封爵居然是太祖开的先例,太宗文皇帝禁绝。
在永乐年间,后妃多是勋臣之家所出,自然无外戚封爵之事。
但是仁宗皇帝要封彭城伯张昶,胡濙才不得不曲笔勾抹《实录》。
胡濙说完看着陛下说道:“陛下,臣说此事,不仅仅是外戚封爵。”
朱祁钰点头说道:“朕知胡尚书深意,朕嘉纳谏言,胡尚书果为国卿。”
群臣莫名其妙,这不就是再说外戚的事儿吗?这已经洗完地了,居然还有他们品不出的东西?居然还另有深意?
胡濙的确是在说外戚,但不是只说外戚。
于谦、石亨、六部尚书皆是若有所思,其余朝臣一片茫然。
这胡尚书话里有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第三百二十一章 烂泥扶不上墙的兵部尚书
胡濙在说什么,他说的的确是外戚恩封,乃是太祖高皇帝时候,洪武二十二年七月,胡显跟蓝玉争梁国公爵位之事。
但其实说的是大明的兴文匽武。
为什么靖难之役,太子府打的稀烂,燕府居然完成了有史以来藩王起兵造反入主京师之事?
靖难之役之中,建文朝的武勋有多少在前线出工不出力的?
当然也有认真干活的,比如第一代运输大队长李景隆,但是这厮越是认真,燕府的优势就越大。
建文朝的时候,兴文匽武之烈,尤胜正统年间。
永乐初年,大规模还爵复职,就是遏制的兴文匽武之风。
等到了宣德年间,这股子妖风再次吹了起来,最终酿成了惨祸。
到底是什么样的风力,在主张这股子妖风邪气?
兴文和振武,并不矛盾,这一点上,无论是太祖皇帝和太宗皇帝,无不证明了这一点。
建文朝因为兴文匽武,建文帝听信了方孝孺、黄观等人的一席话,把自己活成了一个笑话。
胡濙说的的确是外戚封爵之事,也是在说兴文匽武之始,就是把勋爵扩大化。
这股子妖风邪力,到底是怎么吹起来的?
胡濙是建文朝的进士,他太清楚了,翻译翻译就是,警惕元儒忠义之士,遗老遗少,反攻倒算。
朱祁钰明白,于谦明白,石亨不甚明白,但是他也懒得思考,这种乱七八糟的事儿,陛下思考就是了。
六部尚书整日在皇帝的身边,也知道胡濙的谏言到底是什么,但是其他人就不明白了。
高来高去,云里雾里,都在天上飞。
礼部尚书现在洗地之后,居然搞起了进谏来,而且还被陛下以嘉纳良言而赞誉了。
关键是群臣居然不知道,到底进谏了什么。
胡濙看着群臣一脸迷茫的样子,无奈摇头,这帮人还是的多学习学习,涨涨姿势才是。
胡濙继续说道:“陛下,南京守备丰城侯李贤薨病,臣有疑虑。”
作为礼部尚书,洗地、进谏,那都是额外的工作,他还有本质工作要做。
朱祁钰脸上怒气一闪,低声说道:“好胆!寡人佩服!”
丰城侯李贤,并不是那个从土木堡侥幸逃脱,然后南下稽查私盐盐引的巡盐御史李贤,而是丰城侯李彬之子。
李彬乃是洪武年间的旧勋,多有战功,每战必身先士卒,洪武二十八年起,总领北平都司、燕山左等一十七卫所官军,建文元年,燕府起兵靖难,北平都司一十七卫尽归燕府。
在随着太宗文皇帝的南征北战之中,李彬屡立战功。
永乐十五年,李彬被朱棣派往了交趾,交趾三司无人敢造反,黎利僭主,根本不是李彬的对手。
可是李彬死后,继任者安远侯柳升、成山侯王通,把交趾三司给丢了。
侯爵战败失地,是什么罪名?
王通居然在正统年间被赦免,孙忠还给了他十几顷田供养,这其中用脚指头想,也知道必然是有些问题的。
王通弃地到底是不能敌,还是故意为之呢?
李贤作为丰城侯李彬的儿子,也是有战功的,那个炮轰了努尔哈赤的永宁城就是李贤修筑的。
丰城侯李贤,在南京做守备,掌节制南京诸卫所,及南京留守、防护事务。
景泰二年,李贤忍无可忍,检举揭发了驸马都尉赵辉和南京镇守太监薛越,联合南京户部尚书黄福,把钟山孝陵的山场,给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