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朕就是亡国之君(638)

作者: 吾谁与归 阅读记录

应天府上下,剎那之间,变得惶惶而不安。

李贤狂喜!

他来到了户部衙门,将已经清理好的黄册和鱼鳞册,进行了一些梳理。

他不能把所有的账目都带走,但是可以把总账目私藏起来。

他打算交给玉娘,这是功劳,可以保玉娘的命。

玉娘说:「还说爱我,满嘴胡说」,但李贤并不是胡说,而且玉娘肚子里有了他的孩子,他自然要护玉娘和孩子的平安。

这算是李贤现在唯一的念想了,陛下并不打算对他在京师官邸的家人动手。

李贤整理好了之后,前往了戎政院。

他刚走到戎政院的时候就乐了,他看到了王骥、张輗、张軏三人,还在南京。

陛下把徐州城都打下来了,兵锋正在向着两淮而去,这三人不是说带兵驰援吗?

这给了徐州除了支持以外的一切支持不成?

李贤和陛下同时产生了一个疑问,王骥到底在做什么?大军盘踞在京师城下到底在防备着什么?

直到他走到戎政院讲武堂的时候,看着讲武堂议事厅,挂着的堪舆图才知道,他们究竟在防备着什么。

王骥叹息的说道:“我们将魏国公、宁远伯围困在凤阳,但是前几日,他们的一支奇兵突围,流窜到了宿州一带。”

魏国公徐承宗,徐钦子、开国武勋首功徐达曾孙。

魏国公世代居住在南京城,任守备。

南京留都有一整套的官僚体系,这一套的官僚大多都是不太好处理的官吏,没什么才能还比较棘手,然后扔到南京赋闲。

南京有三个最主要的官职。

一、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是文臣。

二南京镇守太监不常设。

三、南京守备,一般由侯伯爵,担任守备,但是魏国公一直兼领中军府。

孙继宗正是杀掉了和李贤同名同姓的南京守备丰城侯李贤,才有了机会进南京。

李贤一直奇怪,丰城侯死了,南京军哪里去了?

为什么王骥等人一直在南京城下,感情侧卧之榻还有凤阳卫和中军府在!

怪不得,王骥一直在南京城内,不肯离开,他一挪窝,怕是徐承宗和宁远伯任礼就杀回了南京城!

第三百四十六章 不可明说的人间阎罗驻跸两淮

大明有一姓两国公府,正是徐家。

徐达死后,长子徐辉祖嗣为魏国公,长女嫁给了还是燕王的朱棣,做了燕王妃。

徐辉祖在建文朝为官。

建文元年,太祖高皇帝忌日,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三位朱棣的嫡子入京代父祭拜。

当时朱允炆想要把这三个燕王子留下来作为质子,防止燕王造反。

建文帝朱允炆的重臣黄子澄说:「不可,我们留下了三个燕王子嗣,不就是告诉燕王,我们在怀疑他吗?提醒燕王因此做出准备,这是有害的,不如把三子全部遣返。」

徐辉祖对建文帝说:「朱高煦勇悍无赖,非但不忠,且叛父,他日必为燕王心腹大患。」

然后朱允炆又问了徐达次子、徐辉祖的弟弟、右军都督府左都督徐增寿。

徐增寿说:「燕王和皇上的父亲懿文太子同母同气,富贵已极,怎么可能还造反呢?」

懿文太子就是朱元璋立的太子朱标。

朱允炆一听,颇有很有道理,四叔怎么会有谋反之心呢?那可是亲四叔啊!

朱允炆就把朱高炽三兄弟,放回了燕府。

建文三年,曹国公李景隆带领大军和燕府军,在白沟河展开了血战。

李景隆带着六十万大军,号称百万,打的燕府节节败退。

燕府屡战屡败,且战且走。

正当燕府大军溃败之际,李景隆突然挥师绕到燕师背后,开始前后夹击!

朱棣三易其马,矢尽挥剑,亦不能敌!眼看着大势已去,朱棣暗道:吾命休矣!

李景隆的牙旗,就是主帅的大旗,忽然就倒了!!

说是一阵大风给吹倒的。

朱棣一看敌人牙旗倒了,己方士气大增,便再次开始组织进攻。

白沟河之战,建文朝六十万大军大败特败,李景隆逃往济南。

李景隆到底是不是奸细?

反正大明礼部尚书胡濙说李景隆不是奸细。

那阵风,吹倒牙旗的大风,就是天命所归!

但是礼部尚书胡濙又说,李景隆虽然被囚禁,最后善终了。孩子还是世袭南京锦衣卫指挥使,住在曹国公府内。

魏国公徐辉祖还在白沟河之战后,去接应了李景隆。

建文四年,魏国公徐辉祖领兵,在齐眉山大胜特胜了燕府大军!

徐辉祖在两淮抗住了燕府大军进攻步伐,为将领何福、平安两人再次组织军队,争取了很多的时间。

当时天气变得炎热了起来,徐祖辉、何福、平安三路大军并进,打的燕府军节节败退。

燕府大军再次陷入了举步维艰、生死危急的地步!

徐辉祖刚要趁胜进剿朱棣时,就收到了朱允炆的诏书。

朱允炆的诏书让徐辉祖撤军。

徐辉祖临阵痛骂:「朝中逆臣堪比秦桧,这诏书和十二道金字牌召回岳飞一样的昏聩。」

因为朝中的黄子澄、黄观、方孝孺人都说:「两淮难民说了,燕府的军队已经撤退了,徐辉祖有养寇自重的嫌疑,手握大军不回京,这是想谋反啊!」

朱允炆就让徐祖辉撤军回到了南京城。

朱棣一看徐辉祖主力撤军,立刻开始了对两淮的何福、平安的征讨。

最终彻底占领了两淮。

直到此时,朱允炆未尝没有一战之力。

上一篇: 春风吹[娱乐圈] 下一篇: 天价罪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