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朕就是亡国之君(679)

作者:吾谁与归 阅读记录

于谦犹豫了下问道:“陛下,剩余什么?”

“社会劳动。”朱祁钰和于谦快问快答了一句。

于谦叹息。

他一直感觉陛下另外有一套,基于《国富论》延伸而出的更能解释社会现象的理论体系,但是陛下就是不说。

比如胡濙所说的三倍利,则无法无天。

这句话在渠家人身上应验了。

朱祁钰不是不想说,是这东西没有社会基础,去强行解释,完全是镜花水月,会曲解它本身的含义。

李贤呆滞的思索着,他的眼神愈加的明亮,深吸了口气说道:“谢陛下教诲,臣明白了!臣全都明白了!!”

“就是旅途无事,讨论一下财经事务而已。”朱祁钰摆了摆手说道:“很简单的,一些道理而已。”

于谦叹了口气,很简单吗?

看看李贤那个吃力的模样,这一点都不简单啊!

朘剥可以理解,朘剥式的积累,也可以理解,但是舍本逐末,礼乐崩坏,却是新解。

舍本逐末的本来意思是舍弃耕种农桑,追逐钱财微末之道。

礼乐崩坏的本来意思是礼乐的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

但是陛下显然不是这个意思,但是大家又都能十分顺利的理解其中的意思。

朱祁钰笑着说道:“那有劳李爱卿,将奏对,一字不差的送到京师去。”

李贤连连点头的说道:“臣领旨。”

于谦倒是颇为好奇,胡濙收到奏疏的时候,会不会徒叹一声,自己失业了呢?

朱祁钰一脸严肃的说道:“所以,我们在制定政策的时候,要从两个角度去出发。”

“一,我们确保公共财富,也就是社会劳动,可以再生产出来,即为保证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二,如果罪恶不被惩罚,善良一定会辜负。”

“如果循规蹈矩,只能赚取薄利;而违法、掠夺、窃取和诈欺的报酬却异常丰厚;必然人人为恶。”

“惩前毖后,方可期治平之世。”

朱祁钰必然要离开南京城,回到他忠诚的顺天府。

南衙诸事繁琐,朱祁钰也希望李贤能够保住大军的胜利成果,而不是大军班师回朝之后,所有的事情,又回到了原样。

当然朱祁钰也会留下一整套的方法来确保南京的绝对忠诚,让南衙变成皇帝的形状。

他来之前是势要豪右的天下,南京城就不是绝对的忠诚,他走之后还是势要豪右的天下,南京城依旧不是绝对的忠诚,那他不是白来了吗?

车驾停了下来,朱祁钰满是轻松的说道:“好了,我们到了。”

“李贤你弄明白了这两问之后,好好理解之后,再思索你的十四问奏疏中,剩下十个问题应该有的面目。”

李贤满是羞愧,俯首说道:“臣惶恐。”

浪费陛下宝贵的时间去询问问题,却是连问题都没弄明白,最终还是陛下点透了他内心的疑虑。

其实陛下所说的所有话,遵循的一个基本的逻辑。

那就是现象、问题、原因和方法,这是一个实事求是的逻辑,所以陛下能够猜出来他的疑虑。

虽然他一直在用实事求是的方法,去解决许多问题,但都是生搬硬套。

在迷茫的时候,他却将下意识的将这个逻辑,扔在了脑后。

李贤不认为群臣猜测陛下身后有高人的那个说法,他以为认为陛下本身就那么高。

睿哲天成,英明自结。

陛下有才那是天生的,只是过去大家都没发现,让明珠蒙尘罢了。

朱祁钰看着偌大的马鞍山工地,驾步司平整了新的道路连接官道驿路,马鞍山的煤井司远远就能看到,还有烟囱在冒着白气,那是烧燋的烟气。

叮叮当当的声音和吆喝声混合成一片,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烟尘和火急火燎的烟火气。

这都是当初那些叛军的劳动成果,他们需要服苦役五年,这是惩罚。

但是服役这五年的时间,如何让他们改过自新?

朱祁钰又抄了一套方法论,大明皇帝抵达了他忠诚的马鞍山十二团营军营,准备查看一下自己的方法是否有效。

他倾向于有效。

第三百六十三章 彻底摧毁敌人的抵抗意志

朱祁钰可以饶恕朱文圭,可以饶恕李贤,可以剑杀三亲王。

可以对会昌伯、靖远伯、彭城伯、惠安伯、张辅那两个堕了英国公府名望的两个臭弟弟,南京城上空盘旋的虫豸,痛下杀手。

可以把在交趾战败弃地、甚至要掘开黄河口的成山伯王通,送进太医院里观察。

朱祁钰无疑是一个狠辣的君王,但是他无法对这二十五万叛军全部痛下杀手。

杀俘本就不详。

在大军渡江之后,二十五万叛军,几乎不战而降,望风而投。

并且发生了兵谏,将意图青山常在柴不空的王骥等人,尽数抓捕献于阙下。

朱祁钰来到了马鞍山的脚下,他今天参加了魏国公搞的吹风会,穿的是常服。

他要亲自看看,确定下,自己宽宥了这二十五万人,到底是不是昏聩的命令。

从战争的角度讲,在敌人失去了抵抗能力的时候,就可以开始进行迫使对方服从我方意志的工作了。

从政治的角度讲,这些军卒完全是盲从的,而且很多是被拉壮丁,临时拉到南京城下的。

他们从贵州、湖广、两广等地调过来的时候,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他们本身就是大明的军队,甚至很长时间内,他们都不知道自己是叛军。

到了南京城下,又立刻被打散混编成了南衙十二团营。

上一篇: 春风吹[娱乐圈] 下一篇: 天价罪妻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