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朕就是亡国之君(812)

作者: 吾谁与归 阅读记录

李宾言在南衙主事,他的战友死了三百人,他已经很克制了。

李宾言是个人,不是神佛,他有感情,他被激怒了,他的愤怒,连朱祁钰在北衙都感受到了,做事稍微失去了那么一点分寸,朱祁钰可以谅解。

但好在,李贤也在南衙,李宾言并未大错铸成,这些人被捕还是因为指使和收买游堕之民,围困市舶司府衙。

冲击府衙和殴打朝廷命官,两件事,李贤和李宾言并未作为罪名,放在奏疏里。

“李贤这顿打,岂不是白挨了吗?”朱祁钰忽然开口问道:“他怎么这么倒霉,本来没事了,结果摔了一跤,被解祯期,却被误会为了摔杯为号,也真是…倒霉。”

“李宾言被愤怒冲昏了头脑,为何受伤的却是李贤呢?”

兴安笑着说道:“这可能就是命吧。”

朱祁钰手里点着手中的万言书,满是嫌弃的说道:“方孝孺。这帮人还想给方孝孺翻案!做他们的春秋大梦!”

胡适评价方孝孺说:「方孝孺之后明朝200年,再没有政治思想家。我国政治思想在14世纪以前,决不逊于欧洲,但近500年来何以不振,这是由于方孝孺被杀的惨剧所造成的。」

方孝孺根本没有科举功名在身。

洪武三十年,科举考试三年一次,这方孝孺若是真的把学问学明白了,还能连个举人都考不中?

连儒学的学问都没学明白,如何谈得上政治家和思想家两个词汇呢?

方孝孺的老师是宋濂,就是那个《送东阳马生序》的宋濂,那个给元封衍圣公孔克坚写墓志铭还用元朝年号的宋濂。

宋濂做大明的官很是问题,但是宋濂做学问是没问题的。

方孝孺师从宋濂,却连个举人都考不上,那是宋濂的问题,还是方孝孺的问题?

方孝孺两次被吴沉举荐做官,第一次朱元璋说:此庄士,当老其才,礼遣还。第二次朱元璋说:今非用孝儒时。

大明立国之初,求贤若渴,方孝孺若是有点才华,就会被重用,第一次朱元璋说他太年轻了老了可以用,第二次直接说没什么才能。

方孝孺是如何做官的?

做了蜀王世子的老师,才入朝为官。

朱棣奉天靖难入南衙,殉节这一百四十一人,其中有太监、有官僚、有戍卒,朱棣刻石记其忠义,其中没有方孝孺。

这一百四十一人不比茍活的方孝孺更值得吹捧?

方孝孺在朱棣入京的时候,躲起来了,希望躲过去,然后被抓了起来,最后论罪处斩,连坐兄长。

方孝孺死后,是他的学生,德庆侯廖永忠(把小明王沉江)的孙子廖镛与其弟廖铭,收拾他的遗骨,掩埋在聚宝门外的山上。

诛十族,这俩学生不算十族?

大明有十五岁减罪不杀的律法,即便是靖难清君侧的首恶,齐泰、黄子澄也有后代传世。

相比较方孝孺茍且偷生且不成,景清刺杀朱棣,岂不是更值得大书特书?

景清是建文旧官,假意投降之后,清衣绯怀刃入,被锦衣卫发现之后,大吼:欲为故主报仇耳!被狂怒的朱棣凌迟,族诛。

真的论忠义二字,景清不值得大书特书吗?

但是谁关心过景清刺朱棣之事?

不就是因为景清是陕西人吗?

为什么方孝孺会被翻案?以为方孝孺案,依旧有风力。

方孝孺是宋濂的学生,南衙士林将给方孝孺翻案视若斗争胜利的标志,所以一直有人孜孜不倦的为方孝孺翻案。

宁海方氏,到了朱叫门复辟的时候,在皇帝的准许下,为方孝孺建坊立祠。

方孝孺的后嗣始得归宁海方氏宗祠,然后复振重修宗谱。

什么叫做投降?

稽戾王朱祁镇赦免方孝孺及其后人,就是投降。

洪武年间、永乐年间、宣德年间、景泰年间,都没有给方孝孺翻案,到了天顺年间,给方孝孺翻案了,这不是投降是什么?

朱祁钰当然不可能同意给方孝孺翻案。

“他们不是要翻案吗?若是宁海方氏,一律不得科举,准其投效他堂。”朱祁钰做了一个决定。

朱棣还是太仁慈了。

既然要族诛,那就把事情做绝。

宁海余庆堂方氏,一律不准科举,但是可以投效其他河南郡方氏,就可以继续科举了。

树都倒了,树倒猢狲散便是。

一巴掌呼在他们的脸上,就知道疼了,也不会有那么多方孝孺是不是被诛十族了。

一个连举人都不是的人,居然比景清刺朱棣还要出名!

朱祁钰对着兴安说道:“王直王尚书和解祯期有旧啊,你去宣他觐见。”

第四百二十一章 死后住金山陵园还是落叶归根?

王直本质上是个日子人,和大多数人一样,在其位,谋其职,干好自己的活儿,不被陛下找麻烦。

像大多数的翰林一样,王直先入了文渊阁,起草诏书,被授予了修撰,最后进侍读学士,质史籍疑义。

永乐二年中了进士,一直到正统三年,整整三十四年,他就这么一直混天度日,得过且过,有琅琊王氏的支持,他的日子从来不难过。

正统三年,王直修《明宣宗实录》,才正式做了礼部侍郎,但主要工作依旧是侍读学士。

自从到了礼部,当时的礼部尚书胡濙,就开始分派给王直一些具体的部政事务,王直做的不够好,但也不算差。

正统八年,王直接替了郭琎的班,当了吏部尚书。

王直先后和杨士奇、王振发生了一些小摩擦。

杨士奇,是宣德、正统年间的朝堂执牛耳者。

上一篇: 春风吹[娱乐圈] 下一篇: 天价罪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