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朕就是亡国之君(835)

作者: 吾谁与归 阅读记录

他们连文字都没有定式,岂止是惨?

“怯薛护卫,你拿这封国书给大石。”王复最终决定还是问问也先怎么办,他叮嘱了卫兵一番,让卫兵去了。

没过多久,卫兵跑回来说道:“大石说,王资政看着办吧,要是打起来,大石说他去揍卜撒因就是。”

对于也先而言,他早就习惯了用汉文,你让他写一封歪歪斜斜的回鹘式蒙文,他也写不出来,那不是为难他也先吗?

既然大家都用汉文,帖木儿王国那边也对大明朝贡,有人懂汉文,就用汉文写就是了。

王复拿着那封国书,看了许久,看着那个印玺,又看着王悦说道:“这算怎么一回事?!”

这封国书本身就是用汉文写的,本身就很有异味儿了,结果也先下了印,不过下的印是【敬顺王印】。

这四个字是汉字,是当初也先去京师朝贡的时候,稽戾王赐给瓦剌人的王爵。

王悦一脸嫌弃的说道:“他知道单说瓦剌,帖木儿王国不怕,但是拿出这敬顺王印下印,卜撒因会不会以为大明在西征?”

“大明强啊,等到帖木儿王国搞清楚咋回事的时候,咱们也在撒马尔罕站稳脚跟了。”

“这是在狐假虎威啊!”

“这老头,精得很。”

王复将那封国书放好,非常气愤的说道:“哼,陛下果然说得对,都是一群喂不熟的白眼狼!”

“用到的时候,当大明是宗主,唯唯诺诺,用不到的时候,就是毫无恭顺之心。”

王悦左右看了看,神秘兮兮的说道:“我这里有本好东西,你要不要看看?”

王复看王悦说的神秘,好奇的说道:“什么?”

王悦从袖子里拿出了一本书,塞给了王复,十分确定的说道:“看看,保你满意。”

王复打开一看,是邸报,他颇为惊喜的说道:“哪来的?”

“赛因不花送来的。”王悦说道:“赛因不花也是从河套搞到的,就这一本啊,你看完了,我还看呢。”

“知道,知道,我誊抄一本,把原本还给你。”王复目不转睛的说道。

人在异地他乡,才知道王化的好处来,这一本邸报颇有点家书的味道了。

“咱们给陛下的奏疏送去了吗?”王复的手有些颤抖的摩挲着书的封皮,想到了重要的事儿。

王复他们送往京师的密报,是用牛奶写的,只要用火烤才会显出文字来。

这是个精细活,而且写的是阴书,还要翻译成阳书,保密是绝对可以保密的,不怕截获,就怕送不到。

毕竟撒马尔罕太远了。

但是这份邸报能够送到撒马尔罕,至少说明奏疏能送到大明的概率很大。

王悦不厌其烦的说道:“送走了。”

机事不密祸先行,王复之所以一直唠叨,不是王复不信任王悦,而是必须询问。

王悦等人的奏疏,从撒马尔罕至碎叶城,延着天山古道行至嘉峪关,随后至河套官道驿路,送去了宣府,最后送进了大明的京师。

他的奏疏和朱瞻墡博头版头条的奏疏,几乎是前后脚入的京师。

朱祁钰先看的是王复的奏疏,这可是数万里送来的奏疏。

“偷,就硬偷!都是贼啊!”朱祁钰先看完了行制疏,一种熟悉的既视感回来了。

又一个贼,紧盯着大明偷。

第四百三十一章 以泰安宫为准的标准时

喜欢偷,这不是南衙僭朝或者瓦剌的专有。

喜欢偷大明的各种东西的人海了去了。

在西汉时期,落下闳就造过圆仪,东汉贾逵在圆仪上加了黄道环,改称为黄道铜仪。

东晋时孔挺制造了由六合仪和四游仪构成的两重铜浑仪,以后又逐步增加了三辰仪。

唐代李淳风所造浑仪已有六合仪、三辰仪、四游仪三重。

北宋的沈括对此作了简化,将三辰仪中的白道环去掉,改称浑仪。

元朝时候,郭守敬郭老神仙,喜欢跑到大洋、大漠里观星,就将浑仪再次简化为了简仪。

这种简化,并非简化功能,而是将其形制简单化,方便四处带着跑,分为了赤道经纬仪和立运仪(即地平经纬仪)。

正统二年二月,北京钦天监监正皇甫仲和等上奏,南京的观星台设有浑天仪、浑仪、简仪、圭表等仪器,而北京在朝阳门外城楼上观测天象,却没有仪象。

皇甫仲和要求派本监官一人前往南京,监督工匠先用木如是造之,运到北京后再用铜铸造,将郭守敬的二十多种天文仪器尽数复制到了北京观象台。

北京观象台,位于北衙贡院对面的明时坊,也是钦天监的衙门所在。

正统四年正式落成,占地四百余亩。

这座浑天仪被朝鲜使者用一样的仿造方法,复刻到了朝鲜。

就是用木头制作一比一模型之后,回到朝鲜用铜铸造。

后来浑天仪的历史,被韩国偷了去。

韩国在韩币万元纸币上,把浑天仪印上,并且说浑天仪是他们发明创造。

时隔将近六百年,大明都没躲过韩国的偷。

偷,就是硬偷。

朱祁钰看着手中送来的图纸,看了许久。

“送于吴敬,让他看看有没有用。”朱祁钰拿着兀鲁伯的天文表、六分仪图纸,这些文书中,还有很多数学论述,让吴敬先看看。

兴安领命,将文书交给了小黄门。

好人兀鲁伯其实当上帖木儿国王也就两年时间,就被他儿子给杀了。

现在卜赛因是兀鲁伯的侄子,兀鲁伯把自己的兵权悉数交给了儿子掌管,自己始终没有停下研究天文学。

上一篇: 春风吹[娱乐圈] 下一篇: 天价罪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