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朕就是亡国之君(860)

作者: 吾谁与归 阅读记录

也先看了两眼签字下印说道:“我要是问轻钱重钱的差异,你是不是又有一堆的道理要讲?”

王复没说话,也先不爱听,他讲也没意义。

他拿出第二份政疏,笑着说道:“这是上院通过的一条政令,推行佛法,杨禅师很擅长这个,可能需要大石的配合。”

也先看着那些政疏,象征性的问了两句,开始签字。

这些政疏林林总总有十几本,到了后面也先都有点不耐烦了。

“咨政院都已经下印了!”也先看着王复手中的政疏,终于有点忍不住说道:“终于知道为何大明会有司礼监了。”

文渊阁大学士有票拟的权力,具体就是给奏疏贴条,司礼监有批红的权力。

文渊阁票拟,司礼监批红,又要说到正统初年,明英宗幼冲,主少国疑。

事实上,咨政院的票拟,不就是从文渊阁票拟,变成了二十五个咨政大臣票拟吗?

这些决议不会伤害到瓦剌人的利益,甚至有很多对瓦剌人都有不少的好处,也先已经批复很多这样的政疏了。

王复拿出了最后一份厚重的政疏说道:“之前大石让我结合大明律法制定宪章六十四条,已经定好了。”

“大石一定要好好看看,这里面可不只是权利,还有义务。”

“这里面有几条是一定要注意的,比如这条,无故杀人者死。”

王复和也先挨个讲解了这六十四条,这是宪章,签字了就要约束瓦剌人遵守。

这同样是一份有利于瓦剌人的宪章,比如瓦剌八团营的具体世袭制度,简单来说,核定户数,按户发俸。

比如,每年都会遴选,如果这一户,没有人能够通过遴选,那俸禄就会减半发放,直到有遴选合格之人。

这不过是大明军户制的另外一种翻版,并不是很难理解。

相比较大明军户高度捆绑田亩,这种军户制度,则是一种恩养的性质。

王复讲解的很细,每字每句,这是斗斛、权衡、印玺、仁义的总纲,马虎不得。

但是也先一直打着哈欠,有些心不在焉,等到王复终于说完的时候,也先终于如蒙大赦一样,签字下印,溜之大吉。

王复走出了兰宫王庭,具体执行也是伯颜帖木儿去做,伯颜帖木儿听的还算仔细。

“栋梁之材,治世之臣啊。”伯颜帖木儿拿过了那份宪章连连称赞的说道:“先生真是大才,我拿回去看看,然后发榜。”

伯颜帖木儿拿着那份宪章离开了。

王悦看着伯颜帖木儿的背影问道:“你到底是他的先生,还是他的兄弟呢?”

王复低声说道:“你把大秦国的礼物,安排去碎叶城,借着这次克烈的事儿,掩人耳目。”

在伯颜帖木儿说那个悲伤的消息的时候,王复已经想到了送走大秦国谢礼的方法。

第四百四十二章 大明皇家学会

一个三百人的使团,动静并不会小。

上一次传递大秦国国书的使者,半道上就被人截杀了,或许是奥斯曼人做的,也有可能是帖木儿王国的人做的。

几乎所有人都不希望大秦国继续存在下去了,甚至是包括泰西人。

但是大秦国依旧坚挺着。

王复正在想方设法的将使团送入大明的控制范围之内,只要到了碎叶城,一切都变得可以操作了。

因为再往东,使团变到了大明的控制范围之内,给大皇帝的谢礼,无论是忠顺王还是忠义王,都没有胆量打劫。

王复此举算不上冒险,因为他也在试探也先对他的忍耐度,看看在他眼皮底下做点小动作,会发生什么。

当然王复让自己的危险降低到了极低的地步。

他以瓦剌人不允许大秦国和大明通使为由,胁迫大秦国使者尼古劳兹行贿。

所以这个案子的性质,就从偷偷给大明皇帝投献,变为了索贿。

大秦国使者一行人,除了一千枚三钱重的罗马金币以外,再没有了任何的有价值的财物,那些书籍,在瓦剌人看来并不值钱。

王复也没有对也先过多的说过泰西的局势,甚至说过大秦国的事儿。

也先对这个大秦国完全是第一次听说。

大秦国的正使名叫尼古劳兹,副使名叫埃莱娜,十分年轻的小姑娘,所有人都喜欢喊她佐伊(注)。

事实上,王复做了被发现的准备,但是他多虑了。

王复借着两个王子葬礼的名义,送走了这三百人到了碎叶城,整个过程,没有一个人询问过这三百人到底是什么人。

就连伯颜帖木儿都未曾询问,这三百人顺利的在碎叶城驻扎之后,向着天山古道而去。

王复和赛因不花管理着渠家人的塞外商铺,也很少有人过问,他们到底在往来贩卖着什么。

要知道这个年代,甚至有皇帝带头向塞外贩卖火器及钢羽,王复偷偷送点人离开罢了,真的算不上什么大事。

比大秦国的使者更快的是王复写好的奏疏,顺着商路至嘉峪关,随后向着京师而去。

这个时候,瓦剌人在撒马尔罕打劫到的所有收获,终于在嘉峪关内的互市销售完毕,近百万的银币,向着塞外而去。

天山古道这条从汉时起的商路,终于再次焕发出了活力。

好人兀鲁伯的那些“破铜烂铁”一文不值,若非有夜不收的信牌,兀鲁伯那些在天文台的所有物品,都会当做废品处理。

朱祁钰收到兀鲁伯的破铜烂铁的时候,收到了王复的第二封奏疏。

大秦国使者带着数千册图书从君士坦丁堡而来的消息,放在了朱祁钰的案前。

上一篇: 春风吹[娱乐圈] 下一篇: 天价罪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