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朕就是亡国之君(969)

作者: 吾谁与归 阅读记录

这种朘剥阶级对历史、社会认知的扭曲,是极其致命的。

他们掌控着话语权,把大明带到了一个奇怪的方向里去了。

而另一方面则是生产规模狭小,始终没有形成产业规模,仅限于小作坊阶段。

比如仅限于龙江造船厂的水泥,比如博山玻璃坊、大名府燋炭技术,比如延长县的石油馏分等等,因为规模太小了,无法形成合力,推动生产规模扩大。

朱祁钰停住了脚步,大明能够形成产业规模,扩大生产规模的唯有朝廷。

那些把银币、银两藏在猪圈里一年刨出来五次点数的势要富贾们,是做不到这一点的,他们并没有那个见识。

朱祁钰要做的就是持续性的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力,大明的社会认知自然而然,就会变成科学。

他对着徐四七说道:“继续扩大产量,朕先把泰安宫的砖石墙抹一层水石灰,然后再把朕门前的路修一修。争取在十五年之内,把九龙驿路都修一修。”

“让大明里里外外,上上下下,都动起来!”

朱祁钰并没打算一蹴而就,今天有了水泥,明天恨不得把路修到云南、川藏、伊犁、撒马尔罕去,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是国之长策。

无法形成大规模生产的第二个困境,就是不是那么方便的交通了。

此时大明朝的交通情况,除了官道驿路之外,其余基本都是一下雨,道路就变的泥泞不堪,无法通行;一下雪,基本就是与世隔绝。

这也是大明的工坊,明明什么玩意儿都有,就是无法扩大生产,因为市场规模限制南北物料,主要是粮食的沟通,而不是生产。

历代统治者都是深知交通的重要性,就连元朝都把官道驿路的维护得有模有样。

朱祁钰离开了石景厂,向着讲武堂而去。

他一进讲武堂,正好碰到了于谦和石亨两人,朱祁钰颇为兴奋的将自己在石景厂的见闻和感悟,和这两人交流了一番。

石亨面色有些惊惧的说道:“陛下容禀,这路不好,这仗就没法打,限定三十日内赶路九百里,中间下了十天雨,怎么办?”

陈胜吴广他们就是大雨延期,赶不到地方了,队伍中恐慌情绪加剧,为大泽乡一声怒吼,百姓揭竿而起提供了土壤。

于谦想了想说道:“陛下,各地农庄是不是可以加入到这里面来?生产物料,然后朝廷扑买,投入修路之中。”

“而且农庄对硬化路面有着迫切的需求,他们需要晒谷场啊。”

第四百九十章 农庄发展三十二条纲要

烧水泥制备工艺并不复杂,就是石灰石敲碎,加上黏土,扔进水泥炉里煅烧。

焦炭的炉火温度完全足矣,甚至用普通的木柴也完全可以将生料煅烧成为熟料。

但是修路这件事本身,就需要极多的劳动力,现在没有那么多的机械,修路完全靠肩挑背扛,这是穷耗民力之事。

修路的确是大明的当务之急,但是却不能急躁的将这种重担压在百姓的头上。

朱祁钰认真的思考了许久说道:“农庄的道路硬化,为时过早,让每个农庄有个晒谷场,已经是很困难的事儿了。”

“可以先建晒谷场,平整路面,硬化路面暂时不急。”

“农庄现在还经不起折腾,朕以为还是农庄现阶段,还是以农桑为主,要鼓励农作物的生产。”

“例如种植棉花、火麻、桑树,大豆、油菜籽、芝麻、油茶、油桐,甜菜,茶叶、果树、药材等项农作物。”

分别是棉纺原料、油料、糖料和经济作物。

“襄王在贵州就做的不错,鼓励百姓种植金不换和三七,鼓励对桐树进行移植,方便采摘和集中管理,这都是不错的道路。”朱祁钰肯定了朱瞻墡在贵州的劝农桑的功绩。

等朱瞻墡回京,怕是又一枚奇功牌到手。

于谦认真的思考了一下,俯首说道:“陛下圣明。”

这句圣明,是于谦的敷衍,确切的说,就是于谦保留了自己的意见。

在他看来,其实现在已经可以开始动手做一些原材料再加工的工坊了。

水石灰窑的技术并不复杂,可以有效的改善农庄的交通。

朱祁钰当然知道于谦这句圣明,是保守性的反对。

他解释道:“朕主要是考虑到民力,百姓可没有太大的承受能力,朕还是认为,眼下还是农庄法还是以巩固成果为主。”

“劝农桑之事,大有可为,比如兴修水利、增加堆肥、改良农具、积极开荒等事。”

“先保证他们吃得饱,功利一些,有人才有劳动力,有劳动力才能劳动,才能创造财富,不让百姓们吃饱,他们哪里有精力生孩子,有精力养孩子?”

“能做的事很多,比如这兴修水利之事,打井、挖塘、筑堤、打旱井、开渠、筑圩、兴修蓄水排水的沟洫畦等等,是不是可以让让工部和各官厂的工匠们实地考察之后,出出主意?”

“比如这堆肥,可以和养殖配合起来,猪羊鸡鸭,都是肉食,同样喂养这些牲畜,多多堆肥,增加土地亩产。谁来教导农民应该如何种地呢?”

“果木、桑、柞、茶、漆、桐等林木,是不是可以考虑因地制宜的进行种植?”

于谦犹豫了下说道:“陛下,其实没必要这么慎重的。”

有的时候,步子可以迈大一些,农庄的百姓,并不是一点承受能力没有。

陛下说的这些当然要做,而且要努力去做,这都是本务。

但是类似于小作坊,也可以提上日程,让农庄法探索中前进。

上一篇: 春风吹[娱乐圈] 下一篇: 天价罪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