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帝国双璧之子(汉)(10)
如今却被拿来大材小用。传来的十条消息,有九条是关于卫无忧的芝麻小事,余下一条,还是卫无忧的交际圈消息。
这一帮“准绣衣直指”们,就这么变成了卫无忧朋友圈监察员。
因此,刘彻知道的事情,事实上远比卫家人以为的多得多。
自信的大汉皇帝一手背在身后,另一手从肘部抬起,制止了身后宦官出声提醒,耐着性子继续听墙角。
甚至都算不上听墙角,他不过是光明正大负手立在直棂窗边,看这两人当面密谋。
卫无忧小朋友对危险毫无所觉;
董仲舒呢,小酒喝了个微醺,没说两句,脑子就飞出了三十三重天,压根儿对卫无忧的放肆发言没反应。
卫小四将脑袋趴在长案上,仰头去看董仲舒到底是真醉还是假醉,结果一个激灵,余光瞥见了刘彻玄色长袍。
秦汉时期,多以玄色为尊。
卫无忧只是匆匆一瞥,看到了纷飞的衣角,并没有第一时间就猜到刘彻身上去。鉴于今天老董府邸成了块香饽饽,他只当是京中哪位重臣贵胄来访。
这人站在窗外听了多久了?
卫无忧有些担忧被人听到前面大逆不道的发言,但见对方站在外头不出声,想来是刚到这里。
当着这种天子近臣的面,那还不得说几句好听的,高歌吾皇英明神武。
脑回路绕了一大圈的卫小公子就这么误打误撞,再一开口把自己从作死的边缘又给扯
第 16 章 一个爹
卫无忧第一反应是头疼。
刘据这位表哥,可是刘彻即位十余年后诞下的第一个儿子,如今才五岁,真要出宫读书,因着卫子夫的关系,长平侯府也得鞍前马后照看着。
这可不是一份轻松差事。
目前宫中只有刘据这一位皇子,可卫无忧却记得,《盘点刘彻六位好大儿》中提过,元朔六年,卫青与霍去病二出定襄,班师回朝之后,刘彻的王夫人有孕,后诞下皇子刘闳。
如今已经是元朔五年,换句话说,武帝过两年就会喜提二皇子了。
这或许也是刘据在七岁就被立为皇太子的原因。
刘彻这时候对儿子还没有疑心,满满宠爱,自然不打算给旁的儿子及其外戚生出歪心思的机会。
搞清楚了这件事,卫无忧对待刘据的态度自然慎重起来。他们卫家既是外戚,又掌兵权,作为君主的利刃,与未来的太子之间可不能走得太过亲密。
于是卫无忧开口:“啊?据表兄不是早就蒙学了嘛,我听阿母说他特别聪慧,功课进度甩我一大截呢。”
小仙童一张脸上毫无羞愧之色,理所当然的暗示着刘彻。
卫青闻言,垂下头默默勾了唇角,决意袖手围观起来。
刘彻高坐东首席位上,将众人反应尽收眼底,算得上慈祥地冲着卫无忧招招手:“来,到吾身前来。”
卫无忧下意识缩了缩脖子:“姑父,你可说过不打我的。”
“……不打,赶紧过来。”刘彻咬牙切齿。
卫小四起身,可怜兮兮看他爹一眼,磨磨蹭蹭挪到了刘彻身前,被他大掌一挥按着坐下,活像个小鸡仔。
刘彻趁机拍了拍无忧崽的后脑勺,节奏像是在敲木鱼:“一同读书的是你表兄,又有姑父在背后撑着,你怕什么。噢,都敢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喊姑父,一道念个书就退缩了?”
刘彻说完,意味深长瞟了卫小四一眼。
别以为他不知道这小子想些什么。小狐貍,趋利避害鬼着呢。
卫无忧:“……”
只想给自己一巴掌,怎么就嘴贱攀亲戚,非得喊一声姑父呢!
话已经被刘彻说到这份上,卫无忧只能另辟他径:“据表兄来读书,无忧自然欢喜啦,不过,教书的可是董夫子。”
第 17 章 一个爹
墙头上骑着的鼻涕小子愣住了。
李禹是越懵逼声越大的类型:“……啥,啥叫医保卡!”
卫无忧:“……”
重点难道不是你那几个哥哥挨揍吗?
卫无忧对这帮大汉朝的小屁孩倒是很有耐心,字也不写了,一个仙童盘腿,对墙头上的李禹勾勾手指,对方就乖乖顺着墙边大树的枝杈渡过来,坐在他身侧,还要时刻保持着警惕的姿态。
卫小四毫不介意,仰头望着树影漏下的光斑,语气里带着些向往:“就是一张薄纸片,但它可以让大部分百姓都能抵得过小病小灾,不为生病花钱而忧愁。”
李禹虽年幼,却也有些生活常识。闻言撇撇嘴:“你就吹吧,去岁,我三兄发热请侍医都费了好大一番周折,平头百姓怎么舍得轻易请个疾医。”
无论哪个时代,谁掌握了权力,就能享有更多的社会资源。
而今的大汉,皇帝陛下若有个头疼脑热的,自有少府太医待命医治;女医、乳医等则专程为皇后、公主等服务;至于那些为朝中官宦与诸侯王看病的,则称作侍医。
可百姓却没有这份保障。
郡、县、乡中,朝廷虽然设有监管医药的官吏,但面向百姓看病诊治的医疗机构,却要到南北朝才会第一次出现。
孤寡老弱尚且不能相养,更何况是重病者。
因此,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风寒感冒,普通人都可能引起炎症从而丧命。
两个小屁孩相顾无言,沉默半晌,李禹掸了掸衣角上蹭到的尘土:“不过,你说的这个东西,倒是有些像宫中赐药。”
卫无忧摇头否认。
所谓赐药,其实就是逢上疫病流行,朝廷为了度过疫病期的免费赐药活动,更像是赈灾,跟医保卡的性质还是具有很大差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