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天子御刑(50)

作者: 张听劝 阅读记录

颜知见他低头苦思,确实苦恼,却始终说不出什么所以然,这才开口:“若风尘女子可随时为自己赎身改籍,又何必执着于寻觅良人,依附主顾?”

“……可律法在此。别说下官只是大理寺少卿,就算有朝一日做到刑部尚书、甚至丞相的位置……”陆辰忽然静了下来,他怔了一怔,抬头看向上司,“颜大人,您是说……?”

天底下唯有一人可以轻易修改律法,那便是天子。

陆辰当即捶打了一下手心,仿佛茅塞顿开。

他怎么连这都忘了,陛下自登基以来,曾不止一次的力排众议修改律法。

陛下平日里虽是一位宽厚仁善的皇帝,可一旦有事想推行,满朝文武是一个也劝不住的。

若能上书求请陛下……

陆辰忽然有些犹豫:“只是……陛下日理万机,下官却拿这些风尘女子之事去叨扰……能得到想要的结果吗?”

颜知见他萌生退意,这才开口:“陛下虽日理万机,多阅一封奏折的时间还是有的。至于是否推行修订,圣意难测,臣子能做的唯有奏明上表。”

“下官明白了。”陆辰点点头,看似已下定了决心,“谢大人提点。陛下一贯体恤臣民,实乃天下之福。”

颜知垂眸看着书案,不置可否。

陆辰见状,问:“大人不这么觉得吗?”

颜知摇了摇头:“并非如此,陆少卿所言极是。”

尽管如此,陆辰还是敏锐的察觉到了对方心底的一丝抗拒。

他虽没说出口,心中却不由生出一股异样的感受来。素闻颜大人与陛下幼时同窗,情谊深厚,那又为何会有这种抗拒的态度呢?

***

第二日的早朝后,颜知再度受召去了甘泉宫。

他照旧打算跪下,却听见赵珩道:“别跪了。”说着,便将厚厚一本奏疏直直丢进了他的怀中。

“你以为换个人上书,朕就看不出是你的手笔了?”

颜知打开奏疏看了看,果不其然,是陆辰的字迹。

这年轻人也是一腔热血,说干就干,奏疏上洋洋洒洒长篇大论,竟在一日之内便拟好、递交了上去。

不愧是状元之才,颜知读来通篇引经据典,行文流畅,或许唯一的缺点是他开篇对判官的行径口诛笔伐几千字,实在没有什么必要。

颜知草草读过一遍,合上了奏疏:“陛下明鉴,陆少卿如今才是判官案的负责人,这些也都是他的办案感悟。”

他将自己摘的干干净净。可赵珩认定的事根本不会听人狡辩,只是阴沉道:“如今,你是连这些迂腐话都不愿意和朕多说了。”

“臣身体欠佳,近来又多了长乐宫的差使,实在是有些……心力不足……”

颜知没有撒谎,他确实已经倦了,才会指望这些进谏之事,也可以连着[判官案]一并交给陆少卿。

当年从长丰县回来,没过多久,便是正月二十,他的生辰。

也不知赵珩是从哪里打听来的日期,忽然就起了兴致要赏他一件生辰礼。

虽是好意,可颜知恨极了他,又怎会想要得到他的什么赏赐?

赵珩却将他留在了甘泉宫,叫他想到了再回去。

想不到,就把铺盖也带过来,在此住到想到为止。

茫然之际,颜知看着窗外飞雪,沉沉的积在红梅枝头,不禁想起长丰县那个简陋的庭院,想起红白梅树下那卷小小的席子。

[照顾不周,致十四岁以下儿女夭亡者,按杀人论处。]

这条七年前推行的律法,便是颜知要到的东西。

后来,他又陆续的提出了一些对律法的建议,赵珩都采纳了。

当初反对之声四起,耐不过赵珩一意孤行,可如今,民间却早已变了口风,都说天子圣明贤德,高瞻远瞩,利在万民,功在千秋。

颜知并不以此自傲,只是觉得悲哀。

如赵珩这样的身居高位者,若他真有心为百姓造福,黎民苍生何等万幸。

偏偏这位天子,除了杀人折磨人,脑子里便没有其他念头了。

“朕是看在你伺候朕多年无所求,才会几次三番对你有求必应。现在,连你手下一个少卿都来教朕做事了?”

“……”颜知无动于衷地看着他。

看着这个最不适合做皇帝的人坐在天子之位。

赵珩见颜知沉默不语,冷笑着激他:“也好。既如此,朕也不必费心力,没事找事,去跟满朝文武激辩了。”

颜知这才开口:“陛下想要听,臣按着奏疏念一遍就是。”

他消极抵抗的心思没能逃过赵珩的眼睛,而赵珩向来是愿意花时间找他不痛快的:“好。你就站那念。陆少卿文采斐然,朕觉得听一遍太少,你先念十遍。”

颜知平静打开奏折:“开头这段也念?”

指的是开篇骂[判官]的那几千字。

“念!”

赵珩冷声道。

说完,颜知的声音便开始滔滔不绝的骂他了。

第45章 青年太医

颜知敢这样念,也是因自问有些了解赵珩。

虽然奏折里骂[判官]骂的难听,赵珩却并不会往心里去,更不会因此去为难写奏折的新科状元。

赵珩一门心思的,只是想折腾自己而已。

十遍念完,颜知已是口干舌燥,头昏眼花,抬头却发觉赵珩仍不觉疲倦地单手托腮看着他。

“陛下,臣念完了。”颜知合上奏折,双手举高呈回到书案,然后又垂着头后退了几步。

“渴了罢?”赵珩将自己的茶盏往前推了推,面无表情道,“过来喝口水。”

颜知从不敢信赵珩真会有什么好心,犹豫了一下,才上前接过茶盏。

上一篇: 唯见君心 下一篇: 帝国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