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神探志(126)
陈尧咨亲自坐镇刑房,也强忍着喝酒的欲望,偷偷地啧了啧嘴,心想这越来越不守规矩的外戚刘家怎么不干脆多死些,那他现在固然烦恼,但于长远而计,却是对朝堂的裨益,能让那位想要牝鸡司晨的安份些。
正在这时,有书吏上前禀告,陈尧咨浓眉皱了皱,开口道:“带人进来!”
公孙策被左右两个衙役,几乎是半押送地带入屋内,却依旧表现得风度翩翩,作揖行礼:“学生公孙策,字明远,拜见陈直阁!”
陈尧咨沉声道:“你冒着宵禁,夜来府衙,说是为了刘崇班之案而来?你如何得知此案的?”
案件固然重大,但普通人是不得而知的,陈尧咨这一问就是关键。
公孙策不慌不忙:“学生与狄仕林是邻里好友,今早便见府衙登门,得知刘崇班身死,后于刘府外了解到些许案情,再受狄仕林之托,将案情线索奉上!”
听到狄进参与其中,陈尧咨眉头微微皱起,他并非喜怒不形于色的城府之人,不悦几乎是写在脸上,显然觉得狄进明知此案凶险,还主动参与其中,是辜负了自己的一番心意。
刘从广之死已经在高层流传开来,不知多少人关注着开封府衙和宫中的那位,就连他都有些如履薄冰,区区两个士子,简直不知天高地厚!
不过对方已经来了,又言明有凶案的线索,也不可能将之压下,陈尧咨沉声道:“说!”
公孙策取出第一封信件,和书一起奉上:“狄仕林所言皆在信中!”
陈尧咨莫名接过,拆开飞速扫了起来,看着看着,脸上就变了色,放下信,拿起书来,开始翻看。
待得匆匆将《苏无名传》的第一卷阅览了遍,陈尧咨吁出一口气,明白对方为什么要主动涉入了,这是避不开的麻烦。
不过当他重新拿起信,将后半段看完后,又面露古怪,喃喃低语:“为公案正名么?这狄仕林倒是屡屡有出人意料之举!第二封信件呢?”
公孙策赶忙取出第二封信件递了过去,然后眼睛瞄向第一封信件,忍了忍,没忍住:“陈直阁,能将第一封信予我一观么?”
陈尧咨奇道:“你不知里面写的什么?”
公孙策摇头:“仕林说这是一场赌约,任谁都不能提前看第二封信的内容,以示公平,我便连第一封也没看,匆匆而来!”
“难怪你二人为友!”
陈尧咨呵呵一笑,将信件递了过去:“那你就看看吧,狄仕林在信中对你颇为推崇,有言他不便出面时,由你这位庐州神探查案,他最是放心呢!”
公孙策傲然一笑,觉得此言再正确不过。
同样的道理,他若是身陷囹圄,最相信的无疑是那个同乡的包黑炭,现在还要多一位并州狄仕林。
接过信件,他匆匆看了起来,发现上面言简意赅地讲述了通奸杀夫案的手法,与此次刘从广之死可能存在的联系,证明了情节确实有被凶手用来杀人的嫌疑。
但其中还存在诸多疑点,由于证据不明,未免显得他故意撇清自身责任,便用一个办法来验证。
关键的赌约,在最后一句:“若三日之内,另有人将这部公案传奇作为线索,告知府衙,请打开第二封信件,为《苏无名传》正名!”
第九十六章 公孙策与狄进的推理碰撞(第三更)
“唔~”
公孙策直起身子,打了个哈欠,活动起了酸疼的肩膀。
他在开封府衙中简单对付了一宿。
府衙自是不可能通宵的,所谓忙碌也有几分做做样子,总不能刘从广惨死,大家该下班下班,该享乐享乐。
但昨夜确实熬到很晚,等到打更声都响起了,各个屋内的烛火才熄灭,破没破案暂且不论,这态度是摆出去了。
倒是仵作真的熬了大半个晚上,证实了刘从广的头顶确实有一个细小的伤口,可致命的凶器是否为钢针还难以判断,因为不能剖开尸体,以目前的验尸手段,只能查到这个份上了。
但也够了。
证实了此前的猜测。
公孙策就选择留下,等待狄进第一封信件中言明的赌约,是否会实现……
“这三日中,会有人特意将书送入府衙吗?”
公孙策是《苏无名传》面世的重要推动者,若不是身为少东家的他督促,文茂堂不会这么快地将四卷八十册誊抄好,还开始花费功夫,刻印雕版。
掌柜伙计都认为此举不太值得,公孙策却并不这么觉得,他喜爱《苏无名传》,更认为此书有大卖的潜力,早早将雕版准备妥当,来日在京师书肆迅速铺货,所获得的利润,远远不是一套雕版能够相比的。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如果外戚刘从广之死,真的因为凶手参照了此书,模仿杀人,那接下来恐怕要成禁书了,雕版还真就浪费了……
但公孙策现在根本顾不上雕版能否回本,而等候着赌约的结果。
话说除了他这位精通刑断之道,还极为了解《苏无名传》的,谁能这么快地反应过来,案件与有关联?
看过书的,不了解刘从广案件的详细,了解案件详细的人,又没有看过书……
思来想去就是凶手最有可能,但凶手该竭力隐瞒书籍的内容才对。
在公孙策的分析中,此案的凶手,以妾室胡娘子嫌疑最大。
胡娘子与外人通奸,被刘府下人知晓,迟早暴露,而刘从广性情暴虐,绝不会容许这等窝囊事,小妾地位又低,犯了这等事活生生折磨死都不会有人来理会。
在此等生死危机下,胡娘子偶然得到《苏无名传》,知晓并非市场上流传的话本,读过的寥寥无几,再看到上面情节,顿时如获至宝,代入到通奸杀夫案的凶手中,决定铤而走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