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宋神探志(264)

作者: 兴霸天 阅读记录

实际上对于其他考官来说也一样,文笔和观点,总要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方,才能脱颖而出。

毕竟省试的考生,都是从地方上千军万马杀出来的成功者,差距已经大大缩小,而省试的考官,比起各州的考官数目要多,但试卷也更多,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先声夺人的路子绝对好使。

这其实也是后来太学体为什么会大行其道。

太学体可太新奇了,怎么古怪怎么来,怎么生僻怎么来,最初考官一看,哎呦,这个没瞧过,一股清流啊!录了!然后全是“清流”涌了过来……

所以太学体的名声比起西昆体更差,被淘汰后连作品都没留下来。

狄进其实也考虑过,是否要采纳太学体的特点,权衡利弊后,还是放弃。

刘筠固然求变,但上了年纪的人,某种固执是改不掉的,不能自作聪明,反倒踏入雷区。

同样的,刘筠不是那种一味清谈的文人,他每每的批注都是言之有物,自然也喜欢言之有物的文人。

不仅是这位知贡举,还有四位同知贡举,这些都是全国精英,阅历丰富,天南地北,火眼金睛,绝不好糊弄。

如鼎鼎大名的科举故事,苏轼在科举考试里杜撰典故,结果主考官欧阳修怎么都想不明白出自哪部古籍,还去请教,这才知道是苏轼杜撰的,反倒予以夸赞,这种听听就行。

绝大多数情况下,文章中夸大其词,会给考官留下极其糟糕的恶感,偏偏士子自忖才高八斗,写到最酣畅淋漓的关头,极容易犯这样的错误,必须压抑住这种冲动。

综上所述,既要新奇特别,于现有的西昆体上别出机杼,但又不能创新太过,引发年迈大儒的恶感,同时得言之有物,分寸拿捏,恰到好处。

这就难怪许多人即便研究了考官的喜好,还是难以满足对方的喜好,入得眼缘了,确实困难……

狄进则成竹在胸,按照这个拟定好的思路,把题目审完后,基本就知道该如何答题了,从容不迫地提笔。

别说下意识观察这位对手的王尧臣,就连欧阳修都不自觉地被其吸引,不是小隔间的考场,就是这点不好,压力都是互通的。

而即便骄傲如欧阳大才子,都不得不承认,这位国子监解元,在考场上的气势,好生可怕!

他勉强收回目光,深吸一口气,也提起笔来。

哼!

就不信,自己的才气会比别人差!

答卷便是,看榜论高下!

第一百六十三章 刘筠:老夫自己来答,也不过如此了!(第二更!)

国子监外。

候考的学子家人们,安静地等待,说是鸦雀无声夸张了,但也小心翼翼,好似在外面声音稍大些了,都会影响里面的发挥。

可实际上,相比起秋闱,春闱可是在元月考,这个大冬天的日子,有的地方还在飘着雪呢,等在外面的家人仆佣们往往也是裹着厚厚的衣物,哆哆嗦嗦的。

估计很多人不想等,但这场考试终究太重要,又不得不等。

狄湘灵则没有来。

前一场解试时,她确实是紧张的,现在则十分放心,觉得六哥儿绝对镇压全场,何必在考场外浪费时间?不如去多做做自己的事,以后还能多帮些忙~

在外面的,只有林小乙、穆老道、铁牛和迁哥儿。

林小乙和穆道人站在一起,这位老道士的气色已经好了不少,此时正双目微闭,喃喃低语。

林小乙跟这位十分和善的老人家也熟悉了,等他停下,才低声问道:“穆老是不是在卜卦?”

穆道人低声道:“老道在向天尊祷告,保佑公子高中,如公子这样的官人,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为他祷告的。”

林小乙诚恳地道:“我也想学。”

穆道人笑了笑:“回去教你,还有许多道教的窍门,以后你分辨游方道士,到底有没有真才实学,可以用上!”

林小乙连连点头:“多谢穆老。”

话说自从有了铁牛哥哥四人,他在家中的活就少了许多,毕竟公子本来就不是什么苛责之人,以前忙碌主要还是下人太少,现在当然就轻松了。

不过林小乙没有被安逸消磨了上进之心,将平日里的时间好好分配,一部分用来读书习字,争取做一位合格的书童,一部分用来习武打基础,不辜负那位车夫的指点,最后一部分则聆听这位老人家讲当年的趣事,现在还能多听一听佛道的知识,增长见闻。

“出来了!”

正觉得自己是多么的幸运,锣鼓声响,林小乙眼睛瞪大,兴奋地看到国子监的大门缓缓开启。

大约等了一刻钟,脚步声传来,士子们终于走了出来。

狄进没有刻意加快脚步,依旧是第一批出现的。

一场省试,好似耗尽了许多人的心力劲,不少人手脚麻木,慢吞吞地往外移,眼神里都带着几分空洞。

并州的杨文才便是如此,相比起考前的信心满满,一州解元总能在礼部榜上混一个名字,现在的他则失魂落魄,满是怀疑人生。

就连几名久负盛名的才子,都回忆着方才的答卷,眉宇间难免带着几分懊恼,其中就包括欧阳修在内。

他是不惯着西昆体的,用的是韩愈的文风,但相比起解试,总觉得这次自己的才华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不由地有些丧气。

王尧臣看了眼欧阳修,就仿佛看解试的自己,再看腰杆挺得笔直,闲庭信步往外走的狄进,暗暗苦笑。

他有种感觉,此届的省元,应该没有悬念了。

……

上一篇: 金枝 下一篇: 女神的当打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