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神探志(456)
听到动静,老者抬起头来,正是翰林学士、龙图阁直学士、同修国史、判尚书都省的刘筠。
狄进上前执学生之礼:“刘公!”
刘筠微微一笑:“仕林来了,坐!”
狄进依言坐在刘筠面前,就见这位曾经的知贡举,目光温和地打量过来:“你拒绝了机宜司之职,是很明智的选择!”
堂堂三元魁首,是最根红苗正的文臣,与情报部门沾上直接关联,就算立下功劳,在部分文官眼中都属于失分项,刘筠就对狄进的选择很是满意,因此态度分外和蔼。
称赞之后,刘筠还提到了《洗冤集录》,所言和吕夷简一致:“老夫看了你所着的《洗冤集录》,表象虽为刑名之事,内中却是我儒家之学,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你若能将之发扬光大,当教化世人,功在千秋!”
狄进露出受教之色:“学生领会!”
接下来就是刘筠的怀旧时间,说着说着,自然又谈到了西昆体的改善,狄进的回话,依旧是省试的思路延伸。
倒不是他不真诚,实在是西昆体的根就在那里,华而不实,夸夸其谈,刘筠固然看到了其中的缺陷,却终究无力改变。
所以狄进所做的,只是满足一位老者人生最后阶段的念想罢了,难得糊涂。
对于西昆体文风的细节改变,进行了探讨,刘筠心满意足,年龄大了,终究精力不济,便举荐了几部在他看来最值得一读的孤本,转入馆后休息去了。
狄进依言将那几本书从书架上取下,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让吏员去泡好茶,开始了自己的工作。
一杯茶,几本书,一坐就是一整天。
甚至不能说一整天,宋朝官员虽然不比前唐只上半天班,午后就能下班回家,一般坐班的时间也只是到申时,即下午三四点下班,不必熬到晚上。
这就是三馆任职,储备人才的生活。
美滋滋。
狄进确实对此甘之如饴,紧迫的日子过多了,也得放松放松,不然精神总绷着,那是跟自己过不去。
就这般,他在集贤院养老,外面则围绕着机宜司和《洗冤集录》风起云涌。
这一日。
狄进优哉游哉地来自己的位置上坐下,品茶看书,很快匆匆的脚步声传来,一位并不相熟的吏员来到身前,轻声禀告:“狄直院,机宜司抓获了一名‘金刚会’的成员!”
狄进轻轻点了点下巴。
吏员又开口道:“提点机宜司大荣复,还未上任,机宜司就抓人了……”
狄进无动于衷。
吏员没能等到应有的反应,心情忐忑,却又不敢多问,不得不行礼离开。
狄进不慌不忙,继续把这一页看完,拿起茶杯,抿了一口,合上孤本,不忘插好自制的书签,微微一笑:“他们果然急了!”
第两百六十七章 《真假"金刚会"》(新年快乐!)
大荣复穿着青色官服,脚踏官靴,看着机宜司崭新的大门,深吸一口气,举步迈入其中。
皇城司位于左承天门内,由于早在太祖时就设立,那时候还叫武德司,距今也有八十年了,建筑自然显得陈旧。
机宜司作为新设的京师部门,本来也会缩在老的建筑里办公,可枢密使曹利用威势赫赫,大手一挥,将刑部重修的一片屋舍给调拨过来,连带着牢狱一起,作为机宜司的驻地。
有了强势宰执的支持,机宜司门下的心气可想而知,连往日里处于底层的禁军都敢鼻子朝天,看谁都不服,此时擒获了关键贼人,进出之人更是个个喜气洋洋,大步流星。
只不过见到了大荣复,前一刻还喜笑颜开之人,下一息就如躲避瘟神般,绕道而走,从大门到堂中,竟无一位吏员禁卫向他行礼。
换成任何一个人,受到这般待遇,心中都不会痛快,但大荣复不知想到了什么好笑的事情,嘴角反倒勾了起来,一路笑吟吟地走入堂内,潇洒地坐了下来。
吏部已经正式下文,赐予他武职官身,提点机宜司。
他如今是这个情报部门的主官之一了。
而现在这些胥吏的反应,莫过于其他官员早早打过招呼,一致排外,因为他的渤海人身份,更因为他摆明着前来夺权的目的。
偏偏吏部还是要任命,这些人只敢视而不见,却不能阻拦半分……
这般一想,还有什么好愤怒的呢?
或许是如此态度,大荣复在堂内坐了不到两刻钟的时间,就听得脚步声传来,一位面容儒雅,三十几许的绿袍官员走了进来,抱了抱拳:“在下刘知谦,提举机宜司,见过……大提点。”
说到称呼时,这位官员稍稍顿了顿,不得不说“大”这个姓氏,实在是占便宜,无论与什么职务搭配起来,都瞬间有了种高上几级的感觉。
大荣复起身,按照这些时日学习的仪态,无可挑剔地行礼:“大荣复见过刘提举。”
和皇城司一样,机宜司这类部门,直属的官职其实很少,多是吏员和禁军,三位提举之下,也就是三到五位提点,总人数一般不会超过十人。
而如今机构初设,官员人数更是不满,甚至按照惯例,还有些挂名不管事的,但刘知谦这个人,狄进都着重强调过。
因为他是李允则举荐的。
大荣复这段时间也恶补了一番宋廷官员知识,知道相比起当年出使辽军的曹利用,对于辽国手段更了解的,其实是镇守河北近二十载的李允则。
曹利用此番有信心建立机宜司,抓捕辽人谍探,也与请出这位老臣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