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神探志(621)
夏竦自从宴请狄进后,又亲自派人去了边州,了解情况,此时不仅提出了问题,还初步有了解决之法:“禀官家,这些番人大族麾下有数万战兵,又占据地利之势,极难剿灭,当用怀柔之策,择能臣力惠边民,充实仓廪,授以礼节,移风易俗,使得番民之心向耕织而恶杀戮,方可令党项李氏再无侵边根基,不攻自破!”
赵祯缓缓颔首,从吕夷简看向夏竦,颇为欣慰。
这两位真正开口,确实不同凡响,张士逊和鲁宗道不擅战事,已然没了声音,张耆更好似不存在般,但王曾也非易于之辈,只问了一句:“宋夏交恶,辽又如何?”
吕夷简和夏竦面无表情,齐齐坐了回去,张士逊和鲁宗道精神则是一振。
有一个问题始终避不开,西夏的背后,是辽国在支持。
党项李氏各代的经营努力固然重要,当年太宗朝决策的失误、真宗朝的放纵也要担一定的责任,但最关键的,还是辽国有意扶持起了这个割据政权,让宋如鲠在喉……
所以吕夷简和夏竦方才所献之策,一旦实施到位,对经略西北,遏制西夏确实有极佳的效果,对辽国却无影响。
王曾的问话,他们也不会回答,万一辽国真用为西夏出头的借口,南下再掀战事,这个责任可担当不起!
眼见主战主和局势再要逆转,刘娥的声音传出,语气依旧平和,话题却是一转:“去年老身寿辰,辽国使节团来贺,还有两月,就是辽主寿辰了吧?”
王曾马上明了其意,拱手道:“是!”
刘娥直接道:“既然王相担忧辽国,此番出使,不妨探一探辽夏关系,再回来商议安边之策!诸位卿家有何人可荐?”
两府重臣抿了抿嘴,面色都微微有些古怪。
这用举荐?
自从曹利用去后,敢在这种时刻出使辽国,又已经展现出极强外交手段的朝臣,除了埋首在馆阁修史的那一位外,还能有谁?
“看来众卿皆有人选了……”
刘娥声调微扬:“招秘书省着作郎,直集贤院狄进,来崇政殿议事!”
第三百四十七章 升官!出使!
“明远!明远!”
公孙策骑在马上,身后跟着规模颇为简陋的使节团,徐徐进入京师城门,第一声呼唤都没有听见,第二声才回过神来,看了过来,拱手笑道:“原来是伯庸兄!”
在城门前翘首以盼的正是王尧臣,看他神色泱泱,关切地道:“明远无恙吧?”
“我无碍的!只不过……”
公孙策叹了口气:“唉!别提了,被架了出来,硬是不让我查那案子!”
他此行不单单是没能把李元昊带回国朝,西夏人还实在过分,明明有重大的杀人案,居然不让他查,硬生生将他赶出了境,以致于回返的路上浑身难受。
王尧臣失笑,旋即又正色道:“此番西夏,能逼得李氏父子暴露出狼子野心,明远已是大功一件了!”
公孙策摇了摇头:“我也没做什么,只是如实所言,他们就急了,卫慕氏遇害,实在出乎意料……”
王尧臣面露古怪:“这……待得仕林到了,再详述吧,我们都对西夏之事,很是好奇!”
公孙策一奇:“对了!仕林呢?”
“他在礼部和三司使交接任职!”
王尧臣道:“太后授仕林太常丞、三司盐铁判官、史馆修撰、差契丹主生辰使,不日将出使辽国!”
公孙策眉头扬起,由衷地为好友高兴:“仕林这般才干,正该受此重用!”
本官方面,秘书省着作郎晋为太常丞,如果之前狄进接受了御史言官的举荐,可能就会以太常丞知谏院,不过他那时推辞不授,职位才未变,现在算是补齐。
馆职方面,直集贤院晋为史馆修撰,后面倒是可以名正言顺地修史。
至于三司盐铁判官,同样是要职,三司掌握国家的财政大权,三司判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后来司马光在《十二等分职任差遣札子》中,把三司判官划在第五等,位列宰相、两府、两制、三司副使后,可见在朝臣心里的地位。
这个职位又方便安排各种高规格的差遣职能,比如外出体量安抚、出按刑狱、参与科举事务、担任正旦使、担任生辰使等等。
此次就用来担任生辰使,出使辽国,为辽主贺寿。
所以狄进现在的官职就变成了老长一排,甚至还算精简了,实际上还会有散官和勋位,多为虚职,没职司没俸禄,专门为了让官员的头衔变得更长,以后安排个侍女在边上报官名,听起来忒威风。
不过想到西夏的局势,公孙策的面容又肃然起来:“夏蛮子蠢蠢欲动,敢与国朝作对,正是辽人在背后撑腰,现在出使辽国,大有凶险啊!”
王尧臣沉声道:“我等士人,正该在此等危难之际,无所畏惧,迎难而上!”
“哈哈!正是此理!”
公孙策斗志昂扬起来:“我去礼部办完交接后,就去寻你们,把西夏内部的见闻好好说一说!”
……
狄进从三司走了出来。
身为三司判官的他,刚刚拜访了如今名义上的顶头上司,三司使范雍。
三司使有计相之称,离宰执之位也是一步之遥,如果个人的升迁脉络上没有变化,范雍会在今年拜枢密副使。
历史上到了太后驾崩,仁宗掌权后,清理宰执队伍,除了吕夷简基本都外放,又将之前反对刘娥的那批文臣招回中枢,范雍就是被贬的两府重臣之一。
当然这位在后世较为出名的一点,还是后来被西夏人称为“大范老子”,关西人俗称父为老子,番人就敬称范雍为“大范老子”,范仲淹为“小范老子”,对比两人,说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不比大范老子可欺,范雍凄惨地沦为垫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