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神探志(694)
无论是看守皇城的禁卫,还是进出的官员,每一位都行注目礼。
确实从未有一次出访的使团,有这回得到万众瞩目的待遇,但想到在辽国惊心动魄的经历,这无疑也是众人应得的。
而狄进将卫慕山喜安排好,尚未入礼部交接,就见到前方内侍省都知任守忠早早恭候:“狄正使回来了,一路辛劳,圣人、官家请狄正使去垂拱殿议事!”
“是!”
狄进平静还礼,心头大定。
他为什么要将自己平夏策略,连同使节团在中京的遭遇,一同递入中书门下,为的正是借三次刺杀,造成一场前所未有的冲击。
也正因为这场冲击,此时在三国关系上的话语权之重,他无疑超过了任何人。
而等到卸下使臣的职务,回归到朝臣中的一员,效果就难免打了折扣,能得到第一时间的召见,无疑是最希望看到的发展。
垂拱殿内。
太后刘娥,官家赵祯、首相王曾、次相张士逊、参知政事吕夷简、参知政事夏竦、枢密使张耆、枢密副使陈尧咨、三司使范雍、御史中丞晏殊,确实汇聚一堂。
天下军州,国朝大事,尽皆出自这十人的决断。
而现在不仅是他们在殿内进行激烈的探讨,外面还有许多臣子等待着君臣奏对。
因为此番议事的,是影响接下来十数年,乃至整个宋朝国运的巨大事件,每一位朝官都迫不及待地发出自己的见解。
等的久了,外面的臣子顾不上失仪,甚至有些大嗓门传了进来,隐约还有某位御史言官驳斥旁人的声音。
值此特殊时期,殿内君臣也没有怪罪。
直到某一刻,外面突然安静下来。
殿内也陡然一静,赵祯的眼睛亮起。
自己要等的人来了。
果不其然,伴随着沉稳的脚步声,迎着众人的注目,那一袭绯袍的年轻身影走入大殿,朗声行礼:“差契丹主生辰使狄进,使辽归来,拜见太后,拜见官家!”
第三百八十八章 当仁不让的争取主导权
“狄卿此行劳苦,于国朝有大功,赐座!”
当狄进来到垂拱殿内站定,刘娥开口,语气里带着赞许与抚慰。
汉唐时期的使臣之路是很凶险的,往往与敌国使节短兵相接,杀人和遇刺是家常便饭,有的甚至还要顺带灭个国,但宋朝立国以来,还真的没有一位使臣在异国他乡遭到这般待遇。
而狄进面临重重困境,不仅安然无恙地带着使节团回归,还让辽夏彻底翻脸相向,如此功绩确实前所未有,自是既有嘉奖,又要安抚,若不是这位实在太过年轻,破格提拔为翰林学士,都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赵祯心里也是这般想的,但有太后执政,他不好直接表达,只是双目明亮,嘴角含笑。
“此乃臣分内之责!”
内侍将圆凳搬来,狄进再度行礼后,成为一众紫袍里唯一的绯袍,却没有即刻入座,而是从袖中取出奏札:“臣有《定边十策》,望太后、官家御览!”
殿内一静,夏竦不禁侧目。
英雄所见略同么?
狄进忽略旁人的目光,注视着内侍将手中的奏札接过,转入珠帘,呈给太后,才缓缓坐了下来。
倒不是要提前堵死夏竦的路,他如今根本不缺功绩,没必要抢别人的功劳,却得尽可能地争取宋夏战事过程中的话语权。
再加上夏竦迟迟不出手,那就别怪他先行定策了!
当这份早在出使前就开始计划,后来根据所见所闻,不断完善补充的《定边十策》,在垂拱殿君臣上下手中传阅了一遍后,众人都颇为惊异。
准确的说,是又惊又喜。
夏竦本以为英雄所见略同,但这位年轻臣子的积累是远远不及自己丰富的,可细细看了,竟犹有过之,眼中不禁掠过复杂之色;
晏殊看到了自己建议的“罢内臣监兵,不以阵图授诸将”“募弓箭手教之,以备战斗”的策略赫然在目,同样涌起了知己之感;
其他人也看到了自己所想的方略,关键是还有十分具体的实施步骤。
实际上,狄进的“和党项,灭李氏”之法,不是没有人考虑过,由于西夏无法自产自足,现阶段又过于依赖青白盐的售卖,最好的策略无过于封锁经济,再以夷制夷,孤立李氏,一举瓦解这个威胁巨大的党项政权。
但从战略的计划到实施,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有多少一开始惊才绝艳的谋略,落在执行层面却一塌糊涂,沦为纸上谈兵,尤其是这种拉拢分化番人的行动,更是说易行难。
稍有不慎,就可能反过来被敌人利用,明明是与宋人作对的部落,却可以伪装成亲宋阵营,即便是亲近宋人的党项部落,也可能在关键时刻反水,让宋军进攻时难以分清敌友,从而吃上大亏。
而现在狄进的十策,条条桩桩都是对战略计划的实际补充,刘娥仔细看完后,眼中的赞许之色尤盛,却又问出了一个关键问题:“狄卿亲见李元昊,对于此人有何看法?”
狄进道:“武有谋勇,文有韬略,却又自负过人,骄狂到不可一世!”
这个评价相当高,但仔细想想,也颇为确切。
不是这样的人物,是不敢在辽国中京,做出那等堪称疯狂的举动的!
赵祯则好奇地道:“那他到底要做什么?”
狄进道:“李氏父子所求,是建国称帝!”
“李德明老谋深算,能屈能伸,先建都城兴州,造宫殿,再封卫慕氏为后,李元昊为太子,籍此试探宋辽反应,倘若两国并无明面反对,恐怕就会正式称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