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宋神探志(819)

作者: 兴霸天 阅读记录

贺泉迟疑了一下,本想模棱两可,但面对这位的灼灼注目,还是咬牙道:“政事堂两位相公如此分歧,于国事不利,我于昨晚接到的书信中所见,太后与官家定夺了!”

既然确定了消息,狄进唤来几名护卫:“你们上五台山,寻到韩书写,让他下山来,说是并州有了急事。”

“是!”

护卫去了,狄进又道:“韩公若是调离并州,谁会接下知州之位?此人可一定要熟悉河东局势啊?”

“仕林不必担心!”

贺泉道:“陈枢副举荐,原任河东路提点刑狱公事、转运副使的的杜公衍,可当重任,瞧着王相之意,也应允了!”

王曾赢了一次,罢免了韩亿,接下来又有陈尧咨举荐,再加上杜衍历任河东提刑官、河东转运副使、陕西转运使,才能和资历都足够,王曾便也顾大局,识大体,应允了这个提议。

由此两府经过分歧后,重新达成一致,陕西转运使杜衍调任回京,原本拟任三司户部副使,现以枢密院直学士,知并州,兼河东路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

狄进颔首:“太后、官家圣明,杜公久在河东,是合适的人选!”

顿了顿,他又露出微笑:“杜公于我也有知遇之恩,我当年一介寒士,籍籍无名,是得杜公赏识,寄应开封府,才有了后来的及第!”

“是啊是啊!”

贺泉口中附和着,眼神闪烁,仔细观察。

他此来,一是受吕夷简所托,传达最新的朝堂进展,二者也想试探试探,这位到底于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结果却什么都没看出来。

不过有一点,他却是明白了,这位狄三元不仅得太后和官家赏识,在两府中也有坚定的靠山。

送走了一位支持者,又迎来了一位更铁杆的支持者,还任谁都挑不出理由来。

当真厉害!

由此可见,借着这个机会,结交上这位如今已是待制重臣,今后还不知要在两府执政多久的朝堂要员,是此行最大的收获。

接下来的交谈,贺泉曲意逢迎,狄进也平和以对,两人相谈甚欢之际,也对河东如今各州县的班子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待得天色暗下,韩纲终于被领入了驿馆。

他显然已经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想要竭力维持平静,但那难看的表情,终究暴露出了心中的不宁。

韩亿写信时,是韩纲在边上磨墨,当然也看到那信件中所写,他当时是觉得父亲不该那样写……

理论上父亲身为并州知州,龙图阁待制,无论是资序、地方功绩还是所处的官职,都足以担任河东路经略安抚使,那为什么不直接安排呢?

不就是朝堂上有分歧,犹豫不决么?

或许父亲觉得当仁不让,但在别人看来,这封信件就是向两府要官啊,有损声誉不说,那位王相公不会觉得冒犯吧?

对此韩纲只能安慰,王相公与父亲的关系够稳固,能够理解父亲一片报效国朝的拳拳之心。

结果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狄相公!”

到了狄进面前,韩纲有气无力地唤了一声,然后就垂下脑袋,等待着接下来的羞辱与讥讽。

最初本就是他发难,后来对方愿意敬老,父亲却强行不要,现在要灰溜溜地滚出河东了,他还能落得什么好?

然而传入耳中的,却是温和的勉励之言:“令尊为官亲民,公忠体国,若非此番辽夏局势不容耽搁,我该至并州城外,为其作诗相送,你回去后替我问候,听闻你家中幼弟甚多,若需照料,也可安排一并调离河东,于令尊左右尽孝!”

贺泉暗暗点头,让韩亿长子远离战事危险,却又不是怯战,任谁也挑不出理由来,不愧是一见如故,多么稳妥的安排。

韩纲猛地愣住,半晌后回过神来,眼眶微红,深深一躬:“相公之言,我定当带到,然身为书写机宜文字,理应为国效力,岂有中途退却之理?下官去去便回,此番与相公,同去雁门关!”

第四百四十章 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可存也

“驾!驾!”

韩纲沿着官道策马飞奔,脑海中不时浮现出离开州衙时,父亲韩亿那茫然失落的眼神,黯然萧索的背影。

从来没有这么一刻,他如此清晰地感受到父亲老了。

是啊,父亲已经五十九岁了,近花甲之年,无论是处理政务,还是分析朝局,都不如从前了。

二弟刚刚考上进士,其他弟弟固然聪慧,但终究还年幼,这个家的重担,确实要由他这位长子长兄扛起来了。

因此当韩纲提出,不愿意这个时候随着家里一起离开河东,反倒要继续在经略安抚司中任职,争取立功时,他明显发现,父亲灰败的脸上露出了几分欣慰,也正色嘱咐了一番,去了雁门,千万不要丢韩家的脸。

韩亿不这么说还好,这话一出口,韩纲反倒生出悔意。

他是真的畏惧那些契丹蛮子,之前一时上头,说了威风之言,现在却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只能在马匹的颠簸下,放空头脑,一路冲过了代州的界碑。

代州之于河东路,如同雄州之于河北路。

此处是河东最重要的边防州,与辽国西京道辖下的朔州、应州、蔚州三个州直接接壤,同样也是北岳恒山之所在。

后世恒山贞元殿中有一幅对联,上联为“蕴昴毕之精,霞蔚云蒸,光芒万丈连北斗”,下联是“作华夷之限,龙蟠虎踞,千秋保障镇边陲”,正点出了恒山自古以来作为华夷之限、屏障中原的重要地位。

上一篇: 金枝 下一篇: 女神的当打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