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宋神探志(887)

作者: 兴霸天 阅读记录

乜罗观察着他的神色:“是!”

“如此说来,英夫人也有出身皇城司的可能……”

这还真是意料之外,但狄进仔细想想,似乎又在情理之中。

雷老虎表面上是并州富商,地方豪强,与江湖来往紧密,实际上是皇城司察事,将军曹玮身边的亲卫,安排在并州专为防备西北的夏人,一旦夏人有异动,可以随时向朝廷禀告。

英夫人同样是并州的江湖名宿,拥有偌大的声威,而等到她离开后,江湖威望由姐姐狄湘灵接替,地方豪强则是雷老虎一言九鼎。

想要印证这点不难,一封书信快马送往并州,就可以询问雷老虎,英夫人到底与皇城司有没有关联,而狄进同时吩咐道:“将筚篥族的供词记录下来,拿给我看!”

很快一部供词归纳而成的厚厚笔录,放在了桌案上。

狄进抽出时间,细细翻看,发现被套话之人明显口无遮拦,有的话语甚至触目惊心:

“先父出身武德司,深受器重,手握生杀大权,处置个小小的地方官员,都不用禀告!”

“我胡吹大气?我族为何到这偏僻之地?呵,还不是为了追查那场大案的贼子!”

“什么案子?世上再无一起案子,比它重要,我敢说,怕是你们不敢听啊!”

“也罢……现在早就无人在意了……新朝之上,还有谁记得先父这些昔日忠心耿耿,为了官家分忧的部下啊!”

……

“武德司……皇城司……旧案追查……英夫人……”

看到这里,狄进合起供词的笔录,脑海中的线索串联,缓缓浮现出四个字来:“烛影斧声?”

第四百六十五章 岳封:以前我没得选,现在我想做个好人!

烛影斧声。

这件历史着名疑案最初的线索,是从宝神奴口中说出。

他那时关在机宜司大牢里,已近穷途末路,将“组织”扯了出来,并且笃定狄湘灵是从“组织”里叛出的“都君”。

本来背叛了,应该再无关系,但“组织”由于当年参与到一场大案里,是朝廷绝对容不下的,如果狄湘灵真与此有关,无疑会受到牵连。

其后,从“长春”的交代里,也进一步确定,“组织”当年似乎还真跟太祖和太宗皇权交接的事情,扯上关系。

狄进的态度则是,毫无兴趣。

原因很现实,现在是仁宗朝,烛影斧声是五十多年前的事情,赵光义都死三十年了,这个时候去翻开旧情,还是涉及到皇权更迭,且不说能不能查出真相,单单是追查的过程,对于国家的稳定,就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可现在,当这份乜罗看不明白的笔录摆在眼前,狄进已然意识到,想要追查“组织”,似乎是无法避开这桩陈年旧案了。

“组织”与烛影斧声的牵扯到底有多深?

当年开国未久,还算人才济济的皇城司,是否有成员至今仍在追溯真相?

并州的英夫人,麟州的筚篥族人,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其中最为接近的,当然是那位留下许多供词的筚篥族人。

此人的父亲应该是皇城司成员,奉命来到边地察事,后来郁郁而终,留下的儿子也满怀愤慨,这幸好是在番人部落里抱怨,那些人听得云里雾里,不太明白其中的利害,若是传入州衙耳中,恐怕早就被拿了。

即便如此,说这些话的当事人,也已经不在人世,数年前病死了,如今还在番部生活的,已经是他和番人女子所生的儿女。

乜罗在收集证词时,将其家中搜寻了一遍,并未发现任何与皇城司相关的文书,询问其子女后,对方连汉话都说不清楚,只能先将人带走看管起来。

狄进取来一份案录,提笔准备记录,但想了想,还是没有留下纸面上的记录,缓缓闭起眼睛,开始在脑海中归纳目前掌握的信息。

“河东麟州,番人筚篥族内,共有三代人。”

“祖父一代,叫越里彻,汉人名未知,先为武德司秘谍,武德司在太平兴国六年转为皇城司,后为皇城司察事,根据年纪判断,此人主要活动的年代,应该是太祖太宗皇权交接的前后,到病逝的咸平三年。”

“父亲一代,叫轲能,汉人名未知,已经不具备皇城司察事的素养,自咸平三年接过其父的职责,到天圣二年病逝,期间屡屡抱怨,口无遮拦。”

“孙子一代,三子两女,习俗已近蕃化,难用汉话沟通,根据目前的审问,对于武德司和皇城司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根本不知具体情形,传承由此断绝……”

“不对!”

“英夫人是天圣元年,举族前来麟州的,轲能是天圣二年病逝的,那个时候或许已经处于人生的最后阶段,缠绵病榻。”

“退一步说,轲能当时身体还硬朗,可他的老毛病终究改不了!”

“以英夫人的江湖经验,真要全家来投,不可能不事先了解这位同属河东的同僚能力,岂会放心将全族的安危,托付给这么一个满怀怨怼之人?”

“秘谍越里彻,除了其子嗣外,在麟州可能还有别的传人!”

狄进的脑海中,将这位麟州皇城司察事圈了起来,延伸出另一条线,打了个疑问符号。

皇城司在地方上安插的人手,与吏胥一般,都是血脉之间代代相传。

如并州雷彪,如果不是与狄氏产生了交集,他老迈后,皇城司察事的职责和权力,就会传给三个儿子中的一位,以三人不同的处事风格来看,二子雷濬本就是原定的继承者。

麟州的越里彻原本也应该是这样,自己老去后,将自己的儿子培养成继承人。

上一篇: 金枝 下一篇: 女神的当打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