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之带着空间赚钱事业两不误(6)

作者: 剁椒蒸排骨 阅读记录

南静怡调好早上六点半的闹钟,离家近就是好!早上她可以多睡一会。

后天开始,可能没有懒觉睡啦!

同事们有的住得远,例如苏佳丽每天早晨六点必须起床,搭公交车怎么也要一个小时才能到单位。

明天南静怡上治疗护士班,她必须养好精神,赶紧关灯睡觉。

早晨六点半的闹钟准时响起,南静怡伸了个懒腰爬起来,洗漱,督促妈妈喝一大杯空间的灵泉水,吃早餐。

南静怡每天早起有个空腹喝一大杯水的好习惯,也是她保持苗条身材的秘密。

早餐是妈妈煮的稀饭、楼下小食店的油条。

她画个淡妆,扎个马尾,1米六五的身高,体重45公斤,18岁的南静怡本来就是个漂亮的女孩子,正值青春年华,加上身材比例好,匀称苗条。

昨天人事科主任说,这批新入职的护士里,数苏佳丽最活泼可爱、南静怡最漂亮。

七点三十分,南静怡赶到科室,进更衣室换好白色护士服,戴上燕尾帽,别上发卡,来到医生办公室。

她有守时的好习惯,从不迟到。

因为还没到晨会时间,办公室只有一名年轻的男医生。

“早!你昨晚值班吗?”她热情地和男医生打招呼,这个蒋祁医生,上一世南静怡根本没有注意到他,很低调内敛的年轻人。

”早!”蒋祁微笑着点点头。

昨天他已注意到南静怡,皮肤白皙,青春又亮丽,站在一众同事里气质卓然。

医生和护士的一天,是从晨会交班开始的。

晨会开始,首先由夜班护士交班、接着蒋祁医生交班,然后护士长宣读了昨天刚下发的关于落实医疗核心制度的红头文件,最后郑重地介绍了新护士南静怡,安志勇主任点了点头,带头鼓掌表示欢迎。

南静怡大大方方地做了简短的自我介绍,昨天仅仅认识了护士团队,今天是认识全科医生,说实话她还是有点紧张的。

南静怡跟着带教她的罗老师来到她们负责的两个病房,一一进行床头交接班。

刚接完班,护士站的电话响了,“南静怡,接电话!”。

南静怡拿起话筒,电话那头是曾叔叔的大嗓门“你好!是小南吗?”

“你好,曾叔叔。”

“小南,你今天抽空来一趟市场,把摊位的租金交一下,好不容易抢到的,记得早点来办手续啊!”电话那头,曾建设确实是帮了大忙。

“谢谢你曾叔叔,我中午过来办手续。”

放下电话,她马上打电话给妈妈,让她中午早点做饭,自己回家吃饭,饭后娘俩一起去市场。

只要把摊位的事情办妥,妈妈卖菜的事业走上正轨,她也就不用这么操心。

南静怡是责任护士,目前管理着六位病人。六位病人的输液、治疗、宣教,以及所有的相关护理,都是她和带教老师罗老师负责。

普通新来的护士,工作主动性都不强,做事丢三落四。

南静怡在这批新入职的护士里是最能干的。

重生的她熟悉护理工作,熟悉医院的环境和工作流程,做事质量高、责任心强,还很勤快。

“12床王月娥阿姨,需要给您输液了,请您做好准备,您看需不需要先去上个厕所?”她动作轻柔地扶着病人下床、穿鞋。待病人上床,又细心地为病人盖好薄被,并查看病人的手腕带和床头牌。

“王阿姨,我需要和您核对您的信息,请您配合我。请问您住几床?叫什么名字?多大年龄?”

病人非常配合地一一做了应答。

南静怡管理的病人,都对她很满意。

12床的王阿姨胖胖的,血管特别难找;

14床八十岁的刘奶奶血管特别细,针尖一碰就破。

新来的护士里,只有南静怡的穿刺成功率几乎达到100%,因此病人们对南静怡赞不绝口。

护士长也注意到了这个能干的小姑娘,年轻,做事却老练得很。

忙忙碌碌一上午,时间过得很快,12点,南静怡准时下班,踩着自行车往家里赶。

一进门,桌上已摆好热腾腾的饭菜,妈妈在厨房里忙碌。

继父南江城也刚下班到家,两人前后脚进门,他点点头,“静怡回来了,洗手吃饭吧。”看来继父今天的心情不错。

“妈,我来摆碗筷。”

今天妈妈做了她最爱吃的辣椒炒肉、麻婆豆腐、韭菜炒蛋,都是空间里她带出来的蔬菜。

吃过饭,南静怡从空间里拿了五千块钱揣包里,骑着自行车带着妈妈一起去农贸市场找曾叔叔。

一路上,郑娟和女儿有说有笑,这两天郑娟的气色很好,皱纹也看着少了,连前额的那几根白发似乎都变黑了。

南静怡想,看来灵泉水果然是有效果的。

前段时间她自己的脸上经常长青春痘,今早起来发现青春痘消失了,估计也是灵泉水的功效呢!

到了农贸市场办公室,曾建设正在和菜农谈租金的事,看到郑娟母女进来,热情地请进去,泡茶招待母女二人。

“小南来了!昨天孩子他妈说你送好多蔬菜和水果,真是太客气了。”曾建设真心地表示了感谢。

“老曾,这次租摊位的事搭帮你帮忙。而且,静怡现在去了医院上班,以后说不定还要麻烦你家陈护士长呢,只是一点小小心意,不值钱的。”郑娟难得的这么会说话。

南静怡则直接进主题,她还要赶着下午去上班呢“别客气啦曾叔叔,摊位在哪个位置?租金一年多少呢?”

曾建设就喜欢小南这干脆利的劲头,“咱们菜市场比其他几个市场人流量大,生意好,所以价格稍微贵一点,一年租金800元,一年一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