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之工具人男配觉醒了(44)
国营厂子的工人们一周都是得上六天班的,也就礼拜天能放假休息一下,所以,林东正还是得专门请假。
杨科长批假很是痛快,每年因为要买冬储菜的事情,请假的人都很多,他早就有心理准备了,今年,林东正也不是最早来请假的人,王文娟才是。
等到徐元请假的时候,杨科长顺道拉着他坐下来聊了几句:“小徐啊,来咱们厂也工作两个多月了,怎么样?感觉还能适应过来吗?”
“谢谢科长,我觉得在咱们厂,在咱们财务科,工作得挺好的,大家都和和气气的,各有分工,工作都很认真负责,有时候我有问题了,林哥正好去其他科室了,范主管他们也会很仔细地帮我解答疑问。”
徐元这可不是在说客套话,而是打心眼儿里这么认为的,大家手头上都有工作要做,忙起来了,也就没时间去折腾那些勾心斗角的事情了,科室的环境自然要干净单纯许多,这可比他最早预想的场景要好多了。
这话到底是真心还是假意,杨兴云还是能分清的,见状,又仔细问了下徐元的工作情况,看他不说对答如流,思考过后至少也能答个七七八八,心里满意,面上却不显。
“行了,你回去继续工作吧,要是工作或者生活中遇到了什么困难,记得及时来跟我沟通,咱们厂是个有人情味儿的地方,不会无视职工的难处、撒手不管的。”
“好,谢谢科长!”徐元自然是相信这话的,毕竟,国营厂子的设施完善,几乎可以说是负责到底,把工人的这一辈子都包揽过去了,有困难,找组织,这句话也早已深深刻进了工人同志们的脑海里。
徐元跟徐进生都请了两天假,怕一天买不够菜,到时候还得再来厂里请一天。
“毕竟,菜站一个时间点儿,拉过来的冬储菜数量也是有限的,自然不可能叫几户人家尽数买了去,那就只能限量,家里人多、得多买点儿菜的,那就只能多排队几次了。
“进生,元元,都拿两个包子再走,肚子里垫点儿热乎的,身子就没有那么冷了。”凌晨四点多,徐进生跟徐元准备出门了,于晚菊听到动静,套上棉衣,走出来小声说道。没办法,家家户户都得买冬储菜,菜的数量又有限,可不就得起早点儿去排队了吗?菜站早上六点开门,就他们父子俩即将出门的这个时间其实已经不算早了。
不过,卡车来菜站的时间点儿并不固定,有时候运气不好,得在冷风里排四五个小时的长队,整个人身子都快冻僵了。
这不,于晚菊向来信奉着“干了重体力的活儿,就得补一补身子”,昨天就去买了两斤猪肉,包了纯白面做的肉包子,那香味儿哟,哪怕窗户在饭点儿被关得严严实实,仍旧止不住地往别人家窜。
昨晚吃过一顿后,还剩了十来个包子呢,于晚菊一边说着,一边把煤炉子上的水壶提了下来,直接热水倒进锅里,放上篦子,肉包子进锅,很快就热了,甚至摸起来还有点儿烫手呢。
徐进生跟徐元各自吃了俩肉包子,又喝了几口兑过的温水,这才出门了,从有煤炉子取暖的屋里,走到了外面,其中的温度差,让人有些难以适应,徐元忍不住打了个喷嚏。
去年,想着徐元要上学,学知识总是比他们上班挣工资要重要一些的,所以,是徐来福跟徐进生去的菜站,今年徐元顶上了老爷子的位置,他老人家颇为不服老,在家里不满地抱怨了好几句。
这也是徐元第一次来买冬储菜,对他来说,这种经历,还是有些新奇的。
俩人没急着出家属院,而是走到了筒子楼的后面去,那儿有一大片空地,平常是大家伙儿晾衣服的地方,每到冬季,要放冬储菜的菜窖,也会挖在这里。
因着地方大,筒子楼人又多,所以,家家户户的菜窖并没有被合并成一个,顶多是平时关系比较要好的三五户人家,合力挖了个更大的菜窖罢了。
徐家没图省事儿,徐来福、徐进生、徐元,祖孙三代齐上阵,给自家挖了个大小差不多够用的菜窖,至于去年挖的,早就在开春的那一阵儿被填上了。
毕竟,筒子楼里的孩子们平时也没处去,就是在这一片儿空地上玩,万一菜窖上盖着的板子经不起重量,孩子踩了一脚、掉进去了,这可怎么办?
谁家没有孩子?或者说将来不会有孩子?所以,在楼里的老大姐一声号召过后,大家伙儿的意见都达成了一致,这几年也就渐渐养成了这么一个“用过以后填上菜窖”的习惯。
话说回来,为着方便拉冬储菜,于晚菊专程去跟人家借了两辆板车,她为人和气,又懂分寸,跟谁都能唠上几句,徐家在筒子楼里住了这么些年,也甚少听人说过他们家的坏话,所以,上门刚把来意一说,对方就很爽快地答应了。
板车也不是用过一次就会坏的东西,这个时候,家家户户,相互借着用,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当然了,“懂事”的人家也不可能就这样腆着脸白用人家的板车,除非确实困难,否则,还车的时候总要给对方家里的孩子带一把奶糖或者带几个鸡蛋的。
于晚菊是跟另外一栋筒子楼里的人家借的板车,昨晚,这两辆板车就被徐进生和徐元拉到了自家菜窖边儿上放着,这会儿,父子俩一人拉起一辆,往菜站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