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周公子肖想当王妃(90)

作者: 大生生 阅读记录

周溪浅不情不愿地挪到他的身旁。

凌晋叹了口气,伸出能活动的那只手,将周溪浅揽到肩头。

而后与他相枕着闭上了目。

周溪浅被凌晋圈入怀中。看着凌晋微蹙的眉头,有些晃神。

凌晋的臂膀很温柔,根温暖,适中的力道与紧贴的身躯像是像是在珍视,周溪浅没法把他与片刻前强硬无情联系起来。

他在心急什么?他与凌晋现在如胶似漆,还有什么值得他心急的?

周溪浅想不通。他在凌晋臂弯下发了好会儿怔,才跟着闭上了目。

周溪浅与凌晋在盐城一住五日。这五日,周溪浅看着凌晋集将领围聚地图之侧,一批又一批的军队先后开跋,向着凌晋地图所指方向行去。

凌晋在设伏。

叛军元气大伤,战力不足两万,此时唯有退守白梨坞一条路可走,凭借白梨坞的深池高墙恢复元气。

凌晋见过白梨坞的城池之坚,必然不会叫叛军安然回坞。他派出大部兵力,埋伏在叛军回坞所有可能经过的道路之上。这些道路凌晋议定了数遍,找当地百姓核实了数次,直至最后,凌晋留在身边的战力已不足五一成,可五日之后,依然接到了叛军安然退回白梨坞的消息。

叛军悄无声息地绕过天罗地网,尽数退回白梨坞之内。

这不是一个好消息。

凌晋知道,两军交战,运气极为重要。从开战以来一直眷顾自己的老天,这一次终于偏心了一次叛军。

但凌晋知道后果远不止于此,这不仅仅是一次偶然的运气不佳,而是战局的倾斜。

接下来,凌晋不会再有无往不利的战机,以逸待劳的奇局,只有以命换命、不遗余力的硬战。

因为他即将面临的,是城墙之坚堪比京都的攻城战。

且叛军已经被自己逼到了穷路。

穷寇若不肯降,便定会死战到底。

李月端一旦据城死守,凌晋便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凌晋带剩余部队迅速西进,命埋伏在各地的战力急速归拢,于三日后,将七万兵马列阵于白梨坞城前。

凌晋站在泗水东岸山峦,俯瞰白梨坞的高墙。

那座他曾在一月前就见过的高墙。

围城的高墙矗立在莽芜旷野之中,巍峨雄伟,坚厚异常。

护城河碧波荡漾,百尺宽的宽阔河面横贯城前,将战士与屿车拦在城墙百尺之外。

凌晋清楚,这座高墙之内,还有一道更为高耸的内城城墙。

这样的城池,想要攻下,唯有以人命摧之。

一日后,凌晋军发起攻城战,将士们扛着巨石,不惜命般扑进白梨坞的箭雨,倒在护城河滚滚水波之中。

第二日,凌晋军再次进军,在夺命剑雨之中,继续将巨石推入护城河,以战士身躯与巨石,将河道缩窄了两成。

如是一连七日,河中的尸体与巨石阻断了河流,将士们踏着同袍尸桥渡过护城河,红着双目冲到城墙之下。

凌晋以近两万伤亡的代价才将这条涛涛的护城河填平,可当城内被破开,城内却只有空城一座。

千亩良田尽数焚毁,民居米缸全部清空,所有水井皆被填埋,他们面前,是一座空城。

叛军及白梨坞外城所有百姓,尽数撤入内城之中。

凌晋的面色难看至极。

坚壁清野,白梨坞千亩良田变成一片焦土,凌晋大军的军粮只能依靠后方迟远缓慢的补给。

且经此一役,凌晋已损失惨重。

战士们望着第二座拔地而起的高墙,士气不可抑地急转直下。

凌晋带兵多年,知道攻城之战,最易功败垂成,此时绝非强攻时机,于是他强令将士原地休整,在城内安营扎寨,恢复士气。

将士的士气,可以通过一次休整,一顿饱饭,一个身先士卒的首领,一座满是金银的孤城而重新焕发。

凌晋知道,此刻最能激励这些疲兵的,一为后方补给,将士们接连行军,已经载渴载饥,他们迫切等待着一场酣畅淋漓的饱饭,一次足以浇愁的烈酒。

二则,便是李府内数不胜数的黄金了。

李府藏金,震惊朝堂,可这些为之赴死的战士们,却至今不知一墙之隔中藏金万两。

——没有人不贪图黄金。

所以,只要先等补给。只要等来补给,这帮战士将会变成最为恐怖的饿狼,向着内城的遍地黄金竭力拼杀。

凌晋是急行军,补给仍在后方缓慢运送,凌晋令战士们缩减用度,休养生息,在与叛军只有一墙之隔的内城,等待后方补给。

只是这个等待实在太过煎熬了,因为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本该在两日后就能到达的军粮,却一直到第四日都未到达。

五日之后,将士们已缩至一日一食,可补给依然迟迟未到。

此地千里芜地,无粮可征,新凿的水井满足不了五万战士的需求,将士们已然偷取河道之水煮沸而饮。

河中浮尸飘橹,河水鲜红,如此下去……恐生瘟疫。

凌晋派出无数斥候刺探补给的消息,但补仿佛消失在这莽莽千里的补给线上,至今毫无音讯。

如是又过两日,斥候终于带回补给的消息,凌慕琚亲自划定的那条细窄粮道,因临近深秋又一月无雨,断流了。

绵延辎重只能挪至陆上,顺着陆路缓慢前行。

此时离断粮,还有不足四日。

凌晋忖思良久,提笔写下两封急信,一封寄给了远在京都的凌慕琚,另一封,寄给了只有六百里之距的扬州王渊。

【作者有话说】

经评论区姐妹提醒李月华这个人写着写着我写成李月端了,记性不好请见谅55抽空修过来,国庆第一天就要加班55555555555555555

上一篇: 谁人不识君 下一篇: 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