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不羡(156)

作者: 薇薇一点甜 阅读记录

许姨娘的声音听着有几分轻颤,她叹息道:“你啊……”

宁不羡忽然不想进去了。

宫中再恐怖,但只要宁天彩永远像今日这般初生牛犊不怕虎,能开解好自己,宁云裳从前在宫内的朋友能护住她,她还是能在自己的宫内,像今日这般快活幸福的……吧?

也许,宁天彩不需要她这点聊胜于无的安慰。

她还是去见了宁夫人。

“您的精神看着比上次我来时好多了。”她道。

宁夫人盯着她看了一会儿,忽然笑道:“你的精神也比上次来时好多了。”

她这么一说,连边上的梁嬷嬷也盯着宁不羡那两腮边新鼓起来的肉笑话起来:“是啊,脸上都长肉了。”

宁不羡面上泛着红,含糊不清地道:“嗯……比从前多吃了些。”

梁嬷嬷颇有深意地笑着:“老奴倒觉得不像光是多吃了这么简单。”当初宁夫人对于男女之事的初解,便是从她那儿习得。

宁夫人放下茶杯,感叹道:“我到现今都能想起去年这时,你退了沈家的婚,义无反顾地从府门口跑出去……那次回来之后,我还以为你再也不会有这般孤注一掷的勇气了。”

“因为现在已经不是孤注一掷了。”

“哦?”

“虽然到现在都无法确信沈明昭是不是能和我走到最后,但我的铺子,起码能跟我到最后了。”她的面上浮现出了满足的笑意,“所以,哪怕还和当初一样……我也不会再害怕了。”

她还是听进去了齐蕴罗的话的。

哪怕是失败的孤注一掷,也不会是全然无所得,不能因为害怕就放弃选择和尝试的机会。

她现在,就是在尝试某种可能。

“你想好了就可以。”宁夫人没多说什么,只是面带微笑地望着窗棂间透进来的阳光,之前因为宁云裳“死讯”而收拣好的预备回西北的箱子,如今还堆在地上,她扫了一眼,感叹道,“东西太多,果然收拾起来很麻烦。”

她似乎意有所指,宁不羡也好像也听出来了。不过,宁不羡什么也没点破,只是和她一并坐在窗棱边,看着渐渐偏西的日头。

“留下来吃晚饭吗?”

宁不羡摇头:“太晚了,坊门会关,我不能无故留宿在府中,这于礼不合。”

“是啊,你嫁人了。”宁夫人喃喃道,“……嫁出去的姑娘,想要回家,总是很麻烦的。”

宁不羡觉得自己该走了。

她冲着宁夫人福了个身,轻声道:“那么,明日宴上见……夫人。”

第九十章 姊妹谈心

宁不羡还记得自己上一次参加宁府宴席的时候是个什么光景,所以当她自正门进去,心内还有些恍惚。

当初那个缩在偏僻后院里,要被送到庄子上去的二姑娘,如今前院里人人都对她笑脸相迎,喊着她,沈夫人。

女客们并未都在一处,还未成亲的姑娘们聚在院中的凉亭内一起聊着京城内时新的首饰,以及世家中出挑的儿郎。当初着火的老廊子早已重修翻新过,并且特意上了层层过火漆,生怕再生出当日那般的事端。男客们同上次一样,还围坐在长廊上煮酒品茶。

如今已近开春,屋外早已有了春日融融的暖意,沉寂了一整个冬日的花园,新芽吐露,花苞将欲未开,正是适合在外围坐赏景的好时节。

至于成了亲的夫人们,则同宁夫人她们在一处喝茶应酬。看到宁不羡时,几位夫人们都有几分惊讶。

宁不羡认得这几位夫人,上辈子在国公府时,她见过她们。

这几位都是朝中大臣的夫人们,沈卓丧礼时,沈明昭借口跟她回房休息时,躲得正是这几人的丈夫。朝中的事沈明昭不大同她说,不过上辈子她们会频繁出现在国公府的宴席上,只能说明一点,她们的丈夫,都是敬王一党的人。

躲避显然是不合礼的,她迎着走了上去,冲着宁夫人柔柔福身:“见过母亲。”

宁夫人冲她点点头:“你来了。”

宁不羡装作诧异地四下望了望,笑道:“云裳姐姐呢?怎么不见她?”

礼部侍郎家的蒋夫人见缝插针般的笑答了一句:“还真是和外头传的一样,宁家三个姑娘关系好得跟一个人似的,一回来就知道先问姐姐……不像我们家那几个丫头,成日就知道吵嘴,鸡飞狗跳的,闹得我头疼。”

宁不羡笑了声:“蒋夫人谬赞了,蒋大姑娘擅书,蒋二姑娘琴技师从名家,让人听之难忘,三姑娘打马球时的马上身姿,迷倒了京城众多儿郎们,谁不知道蒋家姑娘都是夫人您教得好,您就别妄自菲薄了。”

这一通吹捧虽说不见得真出自本心,但也让蒋夫人在众人面前显得极有面子。旁的几位夫人也随即附和着,夸赞起蒋家三姝来。

宁不羡趁机道:“那,母亲,我就先去看阿姐了。”

宁夫人嘴角有些微扬起的弧度,但碍于其他夫人在,只点了点头:“去吧。”

其他人这会儿再出声想要拦人,可就有些不合礼数了。沈家本就有丧期在身,本不便出席宴会,宁不羡会出现在这宴上,自然是为了她的亲姐,虽说还记得自家郎君的叮嘱,然而这时,却也没人再想用话绊住宁不羡了。

宁不羡自堂内退出,松了口气。看来以沈名昭如今在朝中的形势,日后只怕她出现在这类宴席上,说话得比之前更加小心了。

随后,她去了若水阁。

进门时,宁云裳的梳洗已到了最后一步。

自升官之后,就好像成了第二个沈明昭,此刻她正像个泥偶人一般杵在铜镜前,任由梁嬷嬷在她头上比划着那些钗子,她自己低着头,正在看着手中的公务文书。正值年初,除开沈明昭甩给她的太府寺调粮一事,度支司还要拟定各州全年赋税的目标,并上报侍郎与尚书核定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