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不羡(165)

作者: 薇薇一点甜 阅读记录

钟夫人此前在战场上受了点伤,特意回京休养。

当日宁府宴上,她不爱参与这种嚼舌根的场合,故不在席。但她与宁夫人私交不错,且京中少有人知道。

今日,她就是被人拜托来找茬的。

只不过,人家交代的事吓唬了事一下就行,可她听着这老婆子的话气不打一处来,就不想简单吓唬一下了。

不过,人家的家奴真打了未免落口舌,何况这老东西年纪也大了,真打死了,她还得引火上身。

于是一来二去,便有了主意。

军营中对待战俘,有不少既不伤皮肉又很折磨人的法子。

她笑了:“来,给这位老贵人上个纸。”

史嬷嬷被人反剪了手,按在凳子上,面上盖了层泡水的草纸,浸水的纸在面上一覆,便是紧掐口鼻一般的窒息感。

她登时翻了白眼。

钟夫人在旁懒洋洋地望着日头,算算时辰差不多了,就给她松口气换张新的,绝不让她有半分昏死过去的可能。

半个时辰后,边上的丫头松了手,那纸落在地上。

钟夫人轻飘飘地留下一句“明日见”后,便扬长而去。

第二日,史嬷嬷便托人来告布庄,说是犯了头疾。

此时钟夫人正和摘了布巾,模样康健的齐蕴罗一道看着猎装的样式。

“还以为多经吓,这就不敢来了。”

齐蕴罗面上有些担忧:“不羡这孩子也真是,怎么能把您扯进来呢?”

钟夫人倒是不甚在意:“那小丫头都拿腰牌来求我了,我能不应吗?她能想到找我帮忙,我就觉得这丫头有点灵敏劲。”

宁不羡显然是不可能知道钟夫人与宁夫人交好的。

这两人是在宁夫人回西北省亲时认识的,钟夫人常年在外,宁夫人也不提,连宁云裳都不清楚她母亲有这么位友人。

那么宁不羡是怎么猜到的?

宁家宴前日,她看过宁夫人房中的宾客拟单,上头有这位钟夫人的名字,可她那日人并未到场,只送了礼物来,但她却没像其余未到场的宾客那般,不伤冠冕堂皇的歉礼。

想来是清楚邀请人非常清楚她不来的理由,不需要再绞尽脑汁想托词。

就这样,宁不羡便基本认定了两人的故友关系。

“我倒是挺高兴。”钟夫人手上端着杯子,“这丫头让我觉得,我们家的功绩是战场上拼出来的,所以不用受京中这些虚妄的鸟气。这些官老爷要是不乐意,贬就贬吧,反正到了西北,贬了多少,咱们还能爬起来。更何况这丫头很讲义气不是吗?你的事,国公府的事,还有云裳的事,我刚回来那会儿听人家说她,还以为她就是那种讨人厌的娇丫头。”

齐蕴罗跟着笑,不过心下却想着,宁不羡的本性,确实就是钟夫人嘴里那种讨人厌的娇丫头。只不过,与钟夫人不同,她倒还挺喜欢的这性子的。

*

自那之后,史嬷嬷再没来过东市。

她把那日的事情同罗氏一说,罗氏便叹息着让她好好留在府中休息了。

罗氏并未想到宁夫人那一层,毕竟她没像宁不羡那般看到宁夫人亲拟的名帖,宴席那日也未到场。她只当史嬷嬷昏聩不中用,言语上冒犯到了那位脾气暴躁的军夫人。

不日,她还托人去了一份伤药礼,送去钟夫人那里赔罪,这是沈重的意思。可惜,钟夫人没接,只说心意到了,东西不敢受。

西北现下刚出事,又是蝗灾,又是死刺史,又是吴兴残兵出没,令人头疼。

朝廷对西北边境驻防的将领及其家眷安抚为先,钟夫人本就是圣上特许回京休养的,能多待一阵子就最好多待一阵子,总不能是沈家把她招惹得跑回西北去,这样沈家没法在圣上跟前交代。

罗氏送去的礼被退回,她想了想,还是觉得该舍脸亲自登门拜访,便让着人先递去了拜帖。

沈重官位高于钟夫人的郎君,高位向低位递拜帖,已是诚意之至,堪称自损,钟夫人若是再拒绝,便是不开化的蛮人了,无礼之至了。

于是,送帖人很快带回来了钟夫人反送回的帖子,言辞恳切,先是感谢那日的礼物,又说近日春雨连绵,气候阴湿,旧疾复发,伤口隐痛,本想登门拜访,奈何不能成行,恳请罗氏过府一叙。

双方各退一步,台阶放下,罗氏让灵霜备了车。

然而,她自大门处出府,刚登车走了不过半条街,就察觉车到马停了。

“怎么回事?”她蹙眉掀帘,却见马车之前跪着数人,堵住了去路。车夫不敢当街碾人,被强行逼停了下来。

打头的男人一张嘴便是满腹酸楚冤屈,喊声之高近乎声嘶力竭:“沈家黑心——!害我妻女——!我要讨个公道!”

第九十六章 扳回一局

男子话一出,周遭便起了嗡嗡的议论声。

如今日头正当晌午,街上人来人往,官家马车被下跪之人堵在路当中,本就引起了百姓们的注意,更别提那打头男子口中喊的话。

沈家?哦,这不是最近京中盛行的流言的主角吗?想不到不光作风不佳,还欺男霸女,鱼肉百姓啊!

车架两旁跟着的仆从们见架势不对,忙动手去拖人,想把他从路中间拖开。

谁知,这一拖,那男人喊得更响了:“我妻女是兴隆布庄的绣娘!前东家待我们仁义,我们感激不尽!新东家不把咱们当人看,没日没夜干到病倒!要不是少夫人,我们今日才不拦车!我们会去堵沈家的大门!投朱雀大街的鼎!”

所谓朱雀大街上的鼎,乃是大俞开国之时,先皇下令设置在皇城门外朱雀大街上的一枚巨鼎。举国上下,无论有无官职,出身如何,皆可投鼎而诉,上至皇亲,下至百官,皆可告。御史台内的专司会定期清鼎,鼎中所诉之事必须一一核实,抄送至所负责的官衙,谁若无视,罪加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