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江山遍地修罗场(18)

作者: 锦葵紫 阅读记录

因为这长命丸,正是赵锦繁的太太太爷爷,也就是大周朝的高祖命人研制而成的。

听闻高祖花重金研制此药,是专门喂给自己濒死的宿敌,不许其就这么便宜地死了,而要留活口慢慢折磨。

殿内蓦然一静,江清察觉气氛有异,识趣地走人。

赵锦繁扯了扯嘴角:“如此珍贵的补药,不知沈卿从何而来?”

沈谏道:“回陛下,摄政王听闻陛下意外坠马,失血过多,甚为担忧,费劲心思为您寻来了此药。”

“真是劳他老人家挂念了。”赵锦繁顿了顿,笑道,“沈卿说的好消息,该不会也同仲父有关吧?”

沈谏道:“正是。”

“臣方才收到消息,摄政王此次出京万事顺遂,不出意外会比原定的时间更早回京。”

赵锦繁:“这真是天大的‘好’消息。”

沈谏:“哦,对了。”

赵锦繁:“沈卿还有何事?”

沈谏将藏在袖中的信取了出来:“这是摄政王特意托我转交给陛下的信,信里是他对您的殷切叮嘱,还请陛下过目。”

如意上前,收下沈谏手里的信。

“臣所要说的就是这些,陛下若无别的交代,臣先行告退。”

“沈卿且慢。”

“陛下还有何事?”

赵锦繁试探着问道:“年初那晚,朕同沈卿切磋了许久琴技,不知沈卿可否还记得,那晚……你我切磋的是哪几曲?”

“切磋……琴技?”

沈谏微愣,默了许久后道:“过去许久,臣也有些不记得了。”

“这样啊。”赵锦繁道,“没事了,你先退下吧。”

沈谏应了声是后,拱手行过一礼,转身离去,很快他的身影便消失在紫宸殿后堂内。

如意将沈谏交来的信,递给赵锦繁。

这是她自失忆以来,与她这位传闻中的仲父,第一次交锋。

赵锦繁透过烛光,凝视了这封信一会儿,心中猜测了几种信中最有可能会写内容。

只不过她万没有料到,取出信纸,上头只写了两个字——

十七。

赵锦繁:“……”

这写的什么神秘数字?

“十七”是什么意思?

第13章

赵锦繁仔细琢磨信上写的“十七”究竟是什么意思。

隐约摸出了些门道。

前阵子信王离京前往千都山平叛。千都山位于云州以北,地势易守难攻。

方才沈谏言及,信王此次出京万事顺利。

他既如此说,代表着此刻信王已经平定叛军,只待做完收尾工作,即可回京。

算算日子,大约还需二十日左右,即可回到京城。

信王闻得她受了重伤,特意托沈谏送来了长命丸。

一颗长命丸可使濒死之人延长七日寿命,三粒正好是二十日左右。

长命丸又有别名“勿死太早”。

如果没猜错,信王是希望她能活到他归来的那一日。

那么这个信上的“十七”,极有可能是指他的归期。

赵锦繁:“……”

特意送药过来,非得让人等他回来了再死。这个信王是有替人收尸的癖好吗?

赵锦繁抬手摁在自己尚还平坦的小腹上。

如果问她,眼下对她而言最具威胁的人是谁,那么答案必定是信王。

等到信王回来,同在皇城,朝夕相见,她肚子渐大,对方未必察觉不出异样。

信王本就欲杀她取而代之。

这些年她装傻充愣,利用各派党争借力打力,她跟信王之间维持着微妙的平衡,日子总算还过得去。

倘若东窗事发,信王必不会放过她。

对于潜在的危险,她必需先下手为强,在它成为危险之前,将其灭之。

赵锦繁沉思片刻,目光落在书案上摊着的一封奏折上。

这封奏折上写的是云州暴雨,积水成灾,良田尽毁,山石滑坡,急需赈灾救急。

正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仲父费尽心思送她“勿死太早”,她自当回他一份厚礼。

望他勿死太迟。

次日早朝,赵锦繁提及云州雨灾一事。

“云州忽逢灾祸,急需大批米粮赈灾,京城离云州路途遥远,若从京中调粮,需十日以上的日程,不如从云州以北的济州先调一批粮过去,走水路来回日程只需三日,如此以解燃眉之急。”

“沈卿以为如何?”赵锦繁看向沈谏。

这条政令听上去没什么毛病,不过……

“从离云州更近的连州调粮过去,岂非更快?”沈谏问。

赵锦繁道:“连州与云州交接处常有山石滑坡,此线路虽快但险,不如从济州调粮稳妥。”

这么解释似乎也说得通。

小皇帝难得说了几句中用的话,保皇派众人连声附议:“陛下所言极是。”

沈谏没有理由阻止,便道:“便按陛下说的做吧。”

赵锦繁展眉一笑,在群臣声声“陛下圣明”中退朝。

回宫的路上,赵锦繁向福贵问起:

“听闻你有位表兄是做制冰生意的?”

福贵回道:“是,陛下问这个做什么?”

赵锦繁敛眸:“我是想着,他手边应该有不少制冰用剩的硝石吧。”

福贵一愣。

陛下要这东西做什么?

*

大朝会临近在即,宫中各司开始准备大朝会上所需的宝案、香案、乐器等。

地方各州府所派来参会的使者及各地即将参加科举的举子陆续到京。

是夜,宫中设宴款待远道而来的使者和举子。

麟德殿内,歌舞笙箫,觥筹交错。

赵锦繁的两位兄弟昭王和衍王,呆在宫中闲来无事,也来参宴。

上一篇: 探花郎过份宠妻 下一篇: 圣女请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