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当名医(165)
王护院经他这么提醒,想到他手臂有伤。
他放下手里的刀,两三下把衣服脱下来,露出精壮的上半身。
“我觉得伤口没事。”王护院没忘记找补。
许黟没搭理他,仔细地研究王护院手臂上的伤口,他对外伤的临床经验少,对于送上门的实践对象,还是很上心的。
被野狗咬住的伤口不深,抓痕要再浅一些,从上到下,有三寸多长。意外的是,这伤口经过一个时辰左右,轻的部分已经结了一层保护膜。
许黟诧异,替他把脉发现,这王护院脉象有根,尺脉有力、沉取不绝。
这是很健康,很正常的脉象。
便是说,这伤口对他来说,也许确实无碍。
许黟心情复杂地给他上好药,不过还是叮嘱他喝两天的金银花汤。
两人正说着话,邢岳森那边派人过来寻许黟回去。
看来邢岳森那边的事处理完了,许黟看一眼天色,知晓不早,就跟王护院道别。
王护院说他要处理肉,就不送许黟了。
走时,他还问许黟:“你真的不吃?”
“不吃。”
许黟回答得很干脆。
后来,再次见到王护院已是几个月后的事了。
只不过此时的许黟去见完邢岳森,没说上几句就要离开庄子,跟着他一起上驴车的,是两筐几十斤重的桃。
他们各自坐上驴车,驴车驶在前往县城里的官道中。
不到半个时辰,就进入热闹的市井。
热闹声从外传进车厢,许黟挑起帷幔看向外面。黄昏日落,红霞布满天,霞光披洒在古朴小城,车水马龙,行人与商贩,美好得如同一幅画卷。
许黟沿路赏景,直到驴车转入南街小道。
……
驴车还未停,阿旭和阿锦已在门口等着他。
看着许黟从车厢中搬着两筐桃下来,两人都看得惊呆了。
“郎君,好多桃呀。”
兄妹俩是吃过野桃的,山里野生的桃树长着的桃,个头小小的,比杏子大不了多少,咬着吃时口感酸涩,不甜。
却依旧是好多乡野孩子们爱吃的野果子。
每到桃子的季节,他们就会结伴进到不深的山里找桃子,摘回来的桃子还要挑出好的,装在篮子里进城卖,能挣几个钱补贴家用。
他们已经有一两年没见到桃了,何况今日许黟带回来的桃,粉红水嫩,每个都顶顶的好。
“郎君,你从哪里得来的桃?”阿锦跟着哥哥搬了一筐,折回时,许黟已经把另一筐搬进来。
许黟道:“邢兄给我的,这桃太多,你们捡几个,送到何娘子家唐大叔家去,其他几户熟的,也送几个。”
阿旭他们得了话,就拿着竹篮子装桃。何娘子家和唐大叔家跟许家关系最好,本来还有个陈娘子的,但自从陈娘子从陈家和离出去,许家跟陈家的关系明显差了不少,许黟都不和陈二旺来往。
何、唐两家,他们得到了阿旭送过来的八个桃。
这汁水饱满的秋桃,丝毫不差夏桃,唐大叔是个识货的,看到后惊叹不已。
他家娘子也感叹:“许小郎是越发有出息了,自那房屋修建之后,日子过得更是舒坦。”
唐大叔捋着自个的胡子,满意地说:“许小郎懂得礼数,咱们也不能白拿,娘子你看家中有什么合适的回礼。”
“这桃一看就是上品货,八个怎么也要个二三十钱。”他娘子斟酌着,问他,“不如,把那匹老布裁了,缝几个袋子送过去?”
那匹布虽老了一些,可也是好布料来着,她上回看许黟用布袋子装药材,便想到这里。
唐大叔应声说“好”。
另一边的何娘子在做晚食,看阿旭拎着个竹篮过来,就擦着手出来开门。
“怎么过来,是你家郎君有事寻我?”何娘子刚一问。
阿旭就把篮子递过来说:“何娘子,郎君是让我来送桃的。你且拿着,我还要别家送去。”
何娘子:“?”
这哪里来的桃。
她拿过篮子看到里面的桃子,个个模样好。
“这桃从哪里来的?看着可不便宜,是你家郎君买的吗?”何娘子问。
阿旭说是郎君的友人送的,送的不少,就捡几个给何娘子吃。
何娘子这才收了桃,回到屋里拿上几个鸡子做回礼,道:“你家总是要去市井里买鸡子,我这里刚好攒了一些,拿去吃。”
“谢何娘子。”阿旭接过篮子,里面少了桃,多出几个鸡子。
后面,阿旭又给几家关系还不错的邻居送了桃。这几户送的桃少一些,也有四个。
得了桃的人家都很高兴,这时节里,能吃到桃不容易呀。
同一天里,住在南街的庞家,也得到了一筐桃。
是潘文济差府里的下人送过来的。
“郎君说,这桃是邢员外送的,送得太多,就让小的拿一筐过来。”送桃的下人说完话,行礼地离开。
庞叔看着桃,又看看庞博弈,说道:“大郎,你这两日胃口不适,桃子就先放着,过两日再吃。”
庞博弈嘴角微动:“庞叔,我是那等贪食之人?”
庞叔摇头:“大郎玉树临风,自不是那等人,只是我关心则乱,擅自做主了。”
说完,就喊小厮,把桃搬进灶房里锁上。
庞博弈:“……”
两人主仆情深,哪里不知对方的心里想法。
庞叔对庞博弈来说,不仅仅是家中老仆那么简单,他待庞叔以长辈,很多事,庞叔不同意他做,庞博弈都会或多或少的听。
比如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