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在北宋当名医(198)

作者: 爱吃咸蛋黄 阅读记录

一手扶着宽袖,一手亲自研墨。

庞叔面色不改:“大郎不能像从前那样肆意妄为了,请以安康为重。”

庞博弈听到这话,挑动起眉梢笑起来:“好,听庞叔的。庞叔你明日就去请许大夫一趟,便来为我把下平安脉,看我这几日,有没有好好地听医嘱。”

庞叔哪不知大郎在想什么,无奈叹气,应了下来。

入夜了,庞叔不让庞博弈在书房里多待。

熄了书房的灯,庞叔举着马灯在前引路,庞博弈落眼在廊外,冷风呼呼吹着,墙边栽种的树木枝条鼓动摇晃。四面生寒,他手中有暖炉,却也难抵冷意。

“起风了?!”庞叔惊讶地低低叫唤了一声。

他身后,庞博弈舒展地眉梢微微一拧,这时候起风,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

另一边,许家。

许黟听得屋外“啪啪啪”作响,皱着眉打开窗户一角。

一阵冷冽的风灌了进来,冲得他脸部刺疼。

许黟皱眉,外面黑暗无光,不见月色。还没到小雪时节,这个时候天气骤然降温,让人总隐隐觉得不安。

史上记载这个时候还处于小冰河期,许黟以前只在书上看过,却从没体验过。

前些时候,虽天气冷得快,但也是能让人接受的程度。

但气温突然再次骤降,恐怕今夜忧心的人不止他一个。

他心绪不宁地把窗户关上,出屋子去吩咐阿旭和阿锦两人,记得夜里多加两块木炭。

阿旭和阿锦搓着手,忙不迭地点头答应。

今儿夜里屋里屋外都格外的冷,他们提前一个时辰加了木炭盆,还是觉得四肢发冷。

进了屋子里后,阿锦钻进被窝里暖身,朝着帘子对面的阿旭小声喊:“哥哥,今年我们就不怕冷了。”

“嗯。”

阿旭抿着嘴,往木炭盆里加了几块炭后,将水壶放在上头。

这样第二天醒来,郎君和他们就有热水可以用。

阿锦又道:“郎君屋里的床帐老旧得很,该是换一床新的了,明日我要去布料铺里买几尺做帐子的布料回来,这几日做好了就可以给郎君换上。”

阿旭说:“我去买,正好缺了盐,我要去盐铺里买盐。”

阿锦眼睛动了动,说她也想去。

“郎君说要多走走,不能整日都在屋里。”

“好。”阿旭没有坚持,跟妹妹说道,“明日儿我去郎君那里支钱,再买些米面回来放着。”

许黟爱吃面食,一斗面要比稻米贵,如今是阿旭在管灶房里的采买,他每回都安排得妥妥当当,等米面吃得还剩一半,就要买新的放在家里。

不过第二天早晨,他们去许黟那儿支钱的时候,许黟却说要跟他们一起去。

去粮铺之前,许黟先去到何家,询问何娘子要不要买米面。

“这天气怪叫人害怕,昨夜突然就起了大风,更是猖狂地叫了一夜。”许黟说着,话锋一转,“要是下了雪,这粮价恐怕要往上涨,得先在家里囤放些米面好。”

何娘子点头:“让黟哥儿这么提醒,是该张罗。”

她回屋,取了钱交给何秋林,让何秋林跟着许黟同去粮铺。

何家有小推车,何秋林推着小木车跟在刘伯驾着的牛车后头,行了两条小街,就到了南街的粮铺。

等他们到时,发现今日的粮铺,排队买粮的人比往日还多。

看样子,不止他们要屯粮,其他百姓家里,也都纷纷跑来买粮食了。

许黟和何秋林在旁边排队站了一会儿,就听得周围的人在七七八八地讨论着。

“听说了吧。茂州那又有羌人冒犯掠夺,有好几个县都被抢了粮。”

许黟微垂的眼睑一睁,看向说话的汉子。

那汉子还在跟同伴继续道:“听闻府城要往茂州送粮,府城那的粮价早两日就涨了,一斗就涨了十六个钱了。”

一斗粮食涨了十六个钱,一石就得多涨一百六十个钱。

这消息顿时在人群里炸开。

“这价,还让人怎么活啊!”

“昨日我买的时候,一斗稻谷就已是四十八文了,比月中就贵价了六文钱。”

“没想到还要继续涨,这茂州被抢了粮,怎么要我们府州出粮?我们就不缺粮了吗?”

“正是正是,再这么涨下去,谁还买得起粮食了。”

“……”

周围议论声不断,却没有一个人离开,继续守着,等粮铺开门。

许黟和何秋林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的眼里看出担忧。

每年冬季,粮价都会上涨。

这并不奇怪。

奇怪的是这粮价涨得太快,让人惶恐不安。

尤其是粮食涨价,还有这么多人排队买粮,这情况比许黟想的还要糟糕。也许在盐亭县以外,许黟不知道的地方,有的地方已出现断粮的情况。

要是真的如此,那就不止粮食涨价了。

许黟的目光扫过这些排队的人,从这些人里,他看出不乏有四处走商做买卖的。他们的消息更加灵通,待粮铺开了门,就几石几石地往外搬着粮。

轮到许黟时,粮铺里的粮食已抛售出一半。

那忙碌的店小子看着许黟,已心如止水地问:“要多少?”

许黟道:“要五石。”

话音一落,店小子有了新的反应,买五石粮食不少。

前头有几个这么买的,都是跑商的,打算拉着粮食去那些粮价更贵的去倒卖,趁机挣钱。

不过他看面前穿着碧青色长袍的少年郎,不像是四处跑商,身上没有那股圆滑的奸诈味儿。

店小子手指飞快地敲打算盘,算完说道:“今个的粮价,一石稻谷是五百二十七文,买五石要两贯钱又六钱三十五文,不赊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