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在北宋当名医(202)

作者: 爱吃咸蛋黄 阅读记录

不多时,牛车抵达黄沟村。

周爷爷早拄着拐杖在屋外等着了。

许黟道:“丈人怎还出来,外面风大吹多不好。”

周爷爷慈和地笑起来,摸索着门沿进屋,一面说道:“我想着阿符差不多该把许大夫你接过来了,就出来看看,没吹多少风。”

他眼神不好,就喊周符倒水接待许黟和刘伯。

周爷爷询问许黟:“许大夫,这几日我药汤喝着,每回喝完不久,眼睛就热乎乎的。”

许黟道:“除了眼部发热,还有其他症状吗?”

周爷爷摇头:“那倒没有。”

许黟颔首:“如此问题不大,可继续服用。”

说罢,他就为周爷爷复诊,他食了五天药汤,左眼病灶处凝结的乳白色物已有所减少,精神也有好转。

许黟一边检查他的眼睛,一边问了他这几日的饮食。

知晓他饮食增加,如厕也不像之前那般泻肚,虽还没有恢复正常,但也好了不少后,许黟满意地拿出针砭。

他一面说道:“再用此方服用两旬,这一段时间里我再为丈人炙针三回,左眼应就能辩物。”

周爷爷不由一愣,而后欢喜。

连忙拉着周符一起感激许黟,让孙子一定要好好感谢他。

周符拧着眉,有点发愁说:“送粮食?”

周爷爷被他的回答噎住,然后道:“也可,如今粮食贵价,城中粮铺坐地起价,阿符搬两石稻谷到牛车,让许大夫带着回去。”

“嗯。”周符平静地应声。

许黟:“……”

他出声说道:“丈人的好心意在下领了,不过我家中不缺粮,这粮食丈人还需自个留着,以备不时之需。”

周爷爷道:“家里就我和阿符两口人,吃不了那么多,多拿出来几石不碍事。”

他再如何说,许黟还是不收。

两石粮食都抵得上上贯余钱了,但周家家境,勾不到有钱人家的范畴。许黟坚持底线,只收了五文钱诊金,五文钱炙针费,以及药材钱。

等从周家离开。

刘伯不解地问许黟:“许大夫为何不收?”

那可是两石粮食呐,省着吃的话,够一家三口人两月余的口粮了。

加之如今粮价那么贵,许黟却不收,他实在想不通。

许黟笑笑,说道:“就因为粮价贵,我才不能收。刘伯你知周符是做什么行当的?”

刘伯想都不想说道:“给跑商的当护卫,每回能得好几百钱,要是跑得远,还能得上贯银钱。”

许黟又问道:“那刘伯可知道,出了盐亭县,往蜀道那边去时,路上会遇到多少半途劫车队的山匪?”

刘伯一愣:“……”

“周符赚的是卖命钱,随时都能在与山匪搏斗中丧命,是刀口舔血的行当。”许黟缓缓说道,“周阿翁眼病看不得,就把家里是十几亩地赁了出去,每亩只收一成粮。这粮食本就不多,是周家人口少,才能存下粮。”

周家想给,他却不敢收。

一是他已拿了诊金与药钱。

二是粮价太贵了。

刘伯听到许黟说的这番话,面上一热,觉得他把许黟当成他这样的人了。

没想到许黟在看待这件事上,会想得这么多,根本就不会为了两石粮食,就高高兴兴地收下。

把许黟送回许家,刘伯就去跑散客。

接着没多久,就有不少人知晓,南街有个许大夫,能治眼瞎病。

此时的许黟还不知道,刘伯再度为他宣传了一波,要是知道的话,肯定把他的嘴给捂着。

乡野百姓里,常有半百老人眼睛看不清的,像是蒙了一层薄纱,模糊着几年,就常有严重者直接看不见了,时间久了,这病就被好多人叫做“眼瞎病”。

盐亭县里能治“眼瞎病”的大夫,以前就只有个陈大夫,陈大夫看病的价格贵,好多人家请不动陈大夫。

如今多出一个“许大夫”,就有人来南街寻人,问这许大夫家住哪里。

“你找许大夫看病?”被拉住问路的街坊见有人要找许黟,没啥奇怪的,问了是来看病,就给那人指路。

“你往石井巷走个几户,就有一家房顶砌青砖的屋院,那便是许大夫家了。”

问路的人道了谢,便脚步飞快地去到石井巷。

看着周围破败的房屋,这人皱了皱眉,有些失望地想着,徐内知怕是病急乱投医了,这里怎么会有能治“眼瞎病”的大夫。

真的有,也不会住在这样的地方。

他如此想着,虽心里不喜,但还是找到许家时,上前敲了敲门。

出来开门的是阿旭。

阿旭盯着他看,问道:“你找谁?”

这人垂眼看着这个穿着青布袍子的小豆丁,问道:“这是许大夫家?”

阿旭点点头,侧开些身的说:“郎君在屋里,你是要来瞧病的吗?”

“不是。”

他扯了扯嘴角,这小童眼神不好,他看着像是有病的人?

他道:“有人托我来寻许大夫,问他会不会治‘眼瞎病’,要是会的话,就请随我跑一趟,府里内知想请他给家里的阿娘看眼病。”

阿旭听得稀里糊涂,他没听过郎君说会治“眼瞎病”这事,就让这人稍等,他去问下郎君。

许黟听阿旭跑来屋里回禀这人说的话,心里浮出一丝怪异。

怎会有人专程跑来问他会不会治“眼瞎病”?

这“眼瞎病”不是别的,而是在中医中可以归属于“圆翳内障”的白内障。它的本病命名实在太多了,发病原因也非常多,一旦患病,只会越来越严重,最后导致失明看不见。[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