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在北宋当名医(226)

作者: 爱吃咸蛋黄 阅读记录

接着,许黟的声音响起:“你可是这里疼?”

他言罢,手腕稍稍用力,就听得骨头发出一声闷响。

随着闷响一起来的,是突如其来的痛感,毫无防备的青壮猛的抽着气,没忍住地喊了一声“疼”,声音还没落下,就又“哎呦”地短促喊出声。

喊完,青壮有些不好意思地红了红脸颊。

不过好在许黟没有继续再让他再叫疼,他收了手,用清水洗着手,一边跟他说话:“你这是风寒邪湿久郁不解,以往腰部可有受过伤?”

“有过。”青壮点头。

作为背朝天脸朝地的佃户,这腰时时弯着,直起来的时间都没有弯着长。

许黟颔首:“这是郁气积滞日久,凝聚于腰腿及太阳经脉,是太阳太阴合病。”

中医里的太阳太阴合病,就是腰间盘突出证了。

青壮常年以一个姿势劳作,腰部又有挫伤,便更容易引起。

许黟给他开的是麻黄汤合附子理中汤,这药方可以温中散寒,能先缓和疼痛,等第一阶段的药汤服用完,就可以切换成其他药方。

例如,有个疗效很不错的常见用方,就是桂枝人参汤加味。

只可惜,前一个药方,许黟可以私自给他开到月余的药量,但后一个药方就不行了。

以青壮的财力,这太阳太阴合病,怕是没有银钱治好。

别说花钱治病,就连服药期间,这青壮都不能歇息,然而这病怕劳作过度,哪怕喝药后不疼了,再如此劳作下去,余症依旧会复发。

许黟叹了一口气,还是给他写下两个药方。

……

与此同时。

县城主街道,刘伯驾着牛车,带着自家几口人,兴冲冲地前往城隍庙。

刘伯的老伴王氏就坐在他的右身侧的下首,好奇地四处打量着街道四周,见着县城如此繁华,微微有些不适应。

王氏已许久没有进城来,看着街道两边摆摊卖吃食的老妇人,再看她,什么都不懂的老妪婆一个,就有些不自在地垂下脑袋。

她的旁边,坐着两个年龄相差不大的汉子。

一个是她的大儿子,一个是她的小儿子。

在大儿子的左边,还坐着一个年轻些的妇人,模样秀丽,年龄不到三十。这妇人就是王氏的大媳妇林氏了。

这林氏是同村人,嫁给刘伯的儿子后生了三个娃,这回跟着过来的,还有个四岁的小孩,就是她生的。

他们一行人来到繁荣的城隍庙外。

看着前方人山人海,都是一脸震惊和懵然。

这人也太多!

他们村有几十户人家,加起来都没有今日见到的人多。

大儿子看向刘伯:“阿爹,我们现在怎么办?”

“啥怎么办?”刘伯吹胡子瞪眼看向儿子,又看了看老伴他们,才缓了缓口气,说道,“行啦,这牛车进不去城隍庙,都下来,将牛车停到那边去。”

他指向那里,已停了不少各色车辆。

刘伯见状,心急地催促他们道:“快下车,快下车。”

再晚些,就不晓得,能不能排得上他们了。

第87章

一行人走在拥挤的街道, 刘伯眼睛四处瞄着,一边叮嘱王氏他们:“你们等会先去粥棚里领粥,领了粥就来义诊堂找我。”

说着, 他看向儿子们,“都晓得了吧?”

“阿爹,我们晓得嘞。”儿子们点头如蒜,这一路上, 亲爹都叮嘱不下数遍了。

大儿子想了一路, 还是摁不住好奇地问:“爹,我们没病没灾的, 为何也要去义诊堂?”

刘伯扫他两眼, 给了他一个榔头, 说道:“积劳成疾懂不懂?你这一年到头都在地里干活,是头牛都要歇息,带你们来义诊堂, 那是为你们着想。

再说了, 许大夫也让我早些来,结果倒好,一个大早上的泻肚,一个抱着孩子都能摔着。”

他如此说,两个儿子都愧疚地低垂下来脑袋。

哪怕他们不知这个许大夫是什么样的人物,但这几个月他们家受了许大夫不少好处。

他们心里感激都来不及, 自然不敢反驳顶嘴。

刘伯看儿子们如此,不再说什么了, 转头眼底便带着疼惜地看向四岁的小孙儿。

小孙儿被大媳妇林氏抱在怀中, 小脸瘦巴巴的,额头鼓着个肿包, 两只亮晶晶的眼睛在新奇看着周围。他身上穿着讨喜的鹅黄色加麻小衣,是拿刘氏旧衣裁小做的。

在刘伯眼中,他这个小孙儿长得最是喜人。

林氏轻声问:“公公,我是带着小宝去粥棚那处?还是和你一起先去义诊堂?”

刘伯对上儿媳妇的话,声音缓和了些,说道:“带着小宝去粥棚。”

商议好,一行人终于来到城隍庙外,看着排着数十人的长队,他们没迟疑,拿着带过来装粥的器具,加入到队伍中。

刘伯看自家人排上了队,他就独自来到前头,很快便看到义诊堂。

义诊堂前虽没有粥棚那边热闹,却也有十几个人,刘伯挤到人群里,待看到许黟坐在义诊堂里头,整个人惊呆住。

许大夫也在??

刘伯震惊完,顿时欣喜地朝着许黟喊:“许大夫!”

他的声音颇为洪亮,一点都不像五六十岁的阿伯,周遭的人都被他这一声给吓得唬住。

许黟抬头,刘伯已跑到他这边的队伍里。

他没占着许黟这层关系,老老实实地排到最后一位。

许黟见他如此,便继续给眼前的病人看病。

这病人恶寒发热,头重而痛,是由一个阿婆撑扶着过来排队看病的。

阿婆告诉许黟,这人是入赘她家的补代,这几年里为了读书,家中银钱耗得差不多了,然而还是个屡次不中的秀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