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当名医(358)
这下子,众人都来了精神。
连过来帮忙的村长儿子和侄子,也紧张地手心出了汗。
他们从领取药物的人,变成发放药物的人,还别说,看着见到他们而面面相觑的村民,心里不自觉地自豪起来。
村民不多,排队领药物,很快就领完了。
这些人拿到药包,也不走,就远远的站在旁边守着,生怕走了,就错过了什么。
果然,在分完药物后,他们就听到其中一个年轻的大夫发话了,要给他们义诊看病。
义诊这样的好事,几年都遇不到一回。
这个时候,就有人认出来年轻的大夫是谁了。
“是上回邢家开义诊堂的那位大夫!”
“你怎么知道?”
“你们忘了吗,我们去领粥的时候,旁边就有个义诊堂,当时有两位大夫,其中一位就是他。”
“你这么一说,我倒是想起来了,就是那个大夫。”
村民里骚动起来,村长也是喜出望外,没想到今日还能碰到这么大的好事。
他急忙喊儿子和侄子去屋里搬来桌椅给这两位大夫。
这时候,有个年轻的妇人抱着个小孩从人群里挤出来,哽咽地喊道:“大夫,求你救救我家幺儿。”
“你快起来。”许黟扶住她,冷静道,“孩子是什么情况,你仔细点跟我说。”
年轻的妇人抽泣道:“我家幺儿入秋后,就一直咳嗽,米粥都喝不下多少,如今都两个多月了,我怕……”
“我瞧瞧。”许黟皱着眉,扒开年轻妇人盖住小孩的布巾。
她怀里的小孩看着不到三岁,瘦瘦小小的,一直在不停地咳嗽着。
许黟皱眉问她:“可吃过药?”
年轻妇人抿紧嘴唇,面色难堪地摇了摇头:“家婆……”
她眼睛余光瞥到旁边有道干瘦的身影,有些慌乱地将到嘴的话立马咽了回去。
许黟见状,就知道这小孩从咳嗽起,就没有喝过药汤。
“这孩子这么小,既然咳嗽了,为何不带着去医馆看病?”郭中攸忽然开口。
他神色有些不悦,似乎非常不赞同这妇人的行为。
年轻妇人被他质问得无地自容,羞着脸庞,想说出实情,又怕被藏在人群里的家婆听到。
她家婆在村里是出了名的尖酸刻薄,一毛不拔,别说是拿几个钱去看病,家里母鸡生的鸡子,都不叫家里人吃,全都拿去城里卖,卖鸡子的钱,从未往外掏过。
“大夫……”她无助地望向那年长的大夫,希翼着对方能大发慈悲,救救她的儿子。
“罢了,问你这妇人也无用。”
郭中攸摆摆手,不忍在看她这般模样。
他问许黟:“可是要开桂枝汤?”
许黟沉思片刻,摇了摇头:“桂枝汤不够。小儿病太久了,恐引痫证,得用竹沥汤。”
“用竹沥汤倒是个好法子,这小儿听声肺有痰,竹沥汤还可祛痰,麻黄、白薇可开发肺气于上。”郭中攸稍微琢磨,便赞许道,“此方甚好。”
许黟故作咳嗽一下,道:“怕是我们带来的药材有所欠缺。”
“不急,你先开方子,再让这妇人去到许家取药便好。”郭中攸道。
他们商量好,就告诉这位妇人,叫她等会拿着药方,去城里东街平承巷许家拿药。
年轻妇人神色恍惚,直到药方塞到她手里,才回过神来。
她连忙跪地感谢,再次被许黟拉了起来。
等她抱着孩子离开了,有个老妪气呼呼地从人群里挤出来,跟着过去了。
许黟余光瞥到半抹身影,不自觉地皱起眉头。
接下来,又有好几个人挤着过来看病。
有个是腿部有陈年旧伤,受伤好几年,每逢天冷就疼得睡不着,许黟给他开了一张活血化瘀的药方。
另外一个老妇人是经断复来,她羞于此,一直没给大夫看病。
今日要不是有大夫义诊,她都不会将这事说出来。
许黟看她支支吾吾,就知道她怕村里人说闲话,便没有多说什么,只问了几个问题,脉诊出她虚大无力,又血中带有热者,并非血有余。有病症,就不能放任不管。
许黟便给她开了八珍汤。
这八珍汤有益气补血功效,老妇人断经复来,体内有虚损,加之她面色萎黄,四肢倦怠,这药方可以将她多余亏损的血气补回来。
八珍汤里面有人参这味药,人参价贵,许黟给换成了党参,多用了一钱的药量。
写完药方,许黟便叫这位老妇人先回去,等会可以喊一个人跟着他去取药。
“多谢大夫。”老妇人红着眼,难掩感激地哽咽说话。
送了她回去,许黟和郭中攸又见了几个病人。
时间过得很快,不多时,便快要到晌午吃饭的时辰。
围观着的村民们散去得差不多了,只稀稀拉拉地还有几个站着瞧热闹。
这时,有个穿得破破烂烂,头发乱糟糟结成一缕缕,身上带有异味的村汉朝着他们过来。
旁边站着看热闹的村民们见到他,都下意识地露出鄙夷的神色。
那人像是看不到,跑来许黟面前,喊道:“大夫,我有病。”
许黟看向他。
他脸上脏兮兮的,像是许久没洗过澡,露在外面的双手都是黑色的,看不清原本的皮肤。
许黟问道:“可知是何病?”
“我难受,身上痒,肯定是病了。”村汉咕哝说着,喊着要许黟给他开药。
身侧,一直盯着他的村长儿子,忍了忍还是开口说道:“许大夫,他是我们村里一个癞子,整日好吃懒做,从来不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