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在北宋当名医(376)

作者: 爱吃咸蛋黄 阅读记录

许黟让她且安心,怀孕虽不是小事,但也不用过于担心。

不过该注重的事也有,他道:“如今月数还小,胎像未稳,不可久站,不可劳累,寒物少食。等次月后,我再去给嫂嫂诊平安脉。”

“多谢许大夫。”李梦娘闻言,欠身说道。

张铁狗还没从突然要当爹的激动中缓过神来,见状就要去捞李梦娘的腰肢,满脸不舍得。

不多时,许黟写了一张注意事项的纸条,让他们带回去,要是有不明白的,便来询问他。

天色不早,许黟知晓他们是坐着牛车来的,这时他们要回去了,便喊刘伯送他们一程。

“刘伯驾车稳当,车上亦有软垫可靠,不会颠簸到。”许黟柔声提醒。

张铁狗对此感激不尽,拳拳拱手。

待他们离开不久,林左棠脚步匆匆跑来,说他买到水银了。

水银难买,他二叔托了关系,联系上去往府城的商队,加价前往,花了五日,才将一小罐水银带回来。

许黟见着那罐小小的水银,展露笑容,接过后,便告诉林左棠,让他后日再来。

……

许黟要炮制的癫疾方丸,里面用到的药材不少,其中除了难寻的水银,还有一味东门上鸡头。

这药材取类,主要是以公鸡头为主,在民间有谚语:十年的鸡头赛砒霜。

都说鸡头越老越毒,常人不敢食用,但也有人觉得鸡头啃着有滋有味,偏爱吃这鸡头当下酒菜。

不过在古中医学里,用鸡头入药的方子有不少,这里的鸡头,自然不是新鲜斩杀的鸡头。

翌日晨早。

许黟背着竹筐出门,他来到医馆,在学徒热情招呼下,买了数个鸡头干。

晒好的鸡头买回来,同其他药材一起,都需要研磨成粉末,过筛去渣,放在陶甑里,陶甑上面先用大豆铺满,而这些药粉,就倒在大豆上面蒸熟。

蒸熟的药粉连同大豆取下来后,还需要再加入青牛胆调和搅拌。

这青牛胆并非牛的胆汁,而是草质藤本植物,在蜀地东部和西南部都有,许黟去山里采挖新鲜的来,取它根块的汁粉来用。

加入青牛胆,便可搓成麻子大小的药丸。

这一忙,整日的时间便晃过去。

等所有药丸都搓好,放到簸箕上面自然风干,外面天色擦黑,时辰不早了。

许黟捏着酸麻的脖颈,看向炮制好的药丸,嘴角带笑,去到柜子前面,取干净的罐子来。

他把药丸装上,盖紧,放回到柜子中。

做完这些,他信步离开药房,打算仔细沐浴一番,再睡个舒服的好觉。

第136章

药丸炮制出来后, 次日就交给了林左棠,接下来的日子,林左棠不用再日日过来针刺, 只把这药丸服用完,再来复诊即可。

许黟忙了半年,每天脚不沾地,积累下来的病案已经堆成山。

最近几日, 过来问诊的病人渐少, 许黟也乐得自在。

他开始闭门谢客,只打发了阿旭去接待余秋林等熟人, 自己则整日待在书房里, 重新整理近半年来所接手治疗的病案。

手里头的病案诸多, 需分门别类,如今虽然没有现代分类得那么详细,但也有食科、疡科、内科、小儿科、带下和耳目痹等。

自从许黟的名声传出去, 来找他看疡科的不少。

这还要多亏那位叫方四的病人, 他的脂瘤在切割后,几日时间就长出新的肌理来,在他的好后背虽留下一层疤痕,可没长出肉疙瘩。

他们当店小二的,没那么多讲究,逢人说到这事, 就脱去外裳给他人看个明白。

那段时间,来找许黟割瘤子的多了起来。

许黟的“手术室”派上用场, 那套精心准备的疡科手术器具, 也得以发挥大用处。

有了这次的经验,许黟越来越觉得, 他炮制出来的“圣睡散”不够用了。

只是炮制“圣睡散”里面有一味很重要的药材叫乌药。

乌药要在秋冬时才可收获,离着乌药成熟的日期还有一个多月,不急在这一时。

此时,多出来的几十例疡科病案,被许黟分门别类归为一本,他手持庞博弈送给他的毛笔,用楷书将病例再次琢磨标注、解析,这番折腾,每个病例就多出来好几百字。

不过这样编著也有好处,成书后拿给阿旭阿锦等人看的话,他们能更快从详细的病案解析中上手。

辗转半月过去,许黟将手里头全部的疡科病案整理出来了。

他见这书册成了,脸上多出一些成就感的喜色,不再闭门不出,也该见见被他冷落的事务了。

“最近可有谁来找我?”许黟拿着医书出来,唤来在庭院里晒药材的阿旭。

阿旭答道:“郎君,陶郎君鑫郎君都来过。”他停了下,又道,“庄子里的陈大哥也来了,说是庄子里的半夏好像可收割了,但他也是头次管着,不确定是也不是。”

许黟细细一算时间,这半夏是他此次开发的药田里,唯一半年期可收割的药材。

它是天南星科,全株有毒,城外山里、沟边野生的不少,许黟本不需要种植的。

但它是用球茎繁殖,许黟前年秋季挖了不少,播种时见到一小袋保存得很好的球茎,便随手用球茎催生珠芽种了下去。

却没想,如今倒是它快要收获了。

想来也是,他这个月重心都放在编著病案上面,却忘了时间流逝如箭。

时下已入八月,廿二,都快要九月份了。

正是半夏收割的季节。

他稍稍琢磨,便对着阿旭道:“我们先去庄子,刘伯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