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在北宋当名医(488)

作者: 爱吃咸蛋黄 阅读记录

阿旭回头:“是条黄鳝。”

许黟挑了挑眉,问他:“没有鳜鱼?”

阿旭方要摇头,不远处的二庆传来惊喜的呼喊:“有鱼!有鱼!”

他毫不迟疑地将篓子抱在怀中跑回来,少年郎稚嫩的脸庞满是笑意:“许大夫你们看,是鱼!”

许黟看去,是鳜鱼。

而且不止一条。

几个人顿时更加兴奋了,没有耽搁地快速把其他几个篓子都拉出湖面。

将里面捕获到的鱼虾倒在草地上,经过统计,光是鳜鱼就捕到了五条,还有两条黄鳝,七只河虾,两只迷你河蟹。

河蟹太小,许黟让他们放回到湖里,至于河虾嘛……只有筷子大小。

许黟想都不想,直接丢给了小黄。

小黄吃完只够塞牙缝的河虾,金灿灿的双眼盯向了肥美的鳜鱼和黄鳝。

许黟拍拍它的脑袋:“这些还不能吃,等阿旭做成了美味佳肴,再分你一口。”

既然捕到心心念念的鳜鱼,今日午食,自是要吃油焖鳜鱼的。

他们没立马返回城中,先是去了一趟小山坡上,把野山茶的嫩芽都摘到篮子里,而后下山,带着收获到的鱼货,来到老大夫家中。

老大夫看着篓子里的两条鳜鱼,皱巴巴的脸庞堆起笑容,嘴里却说道:“难得捕到的鱼,怎么送到我这里来了。”

许黟笑说:“要是没有前辈你这里的湖,阿旭他们也捕不到鳜鱼。”

送给老大夫的两条鳜鱼很肥,瞧着有上斤重,这鱼可补五脏、益脾胃。实乃老少皆宜,正合适老大夫和他的孙子两人食用。

老大夫便也没客气,让孙儿把鱼养在陶罐里,打算晚上再吃。

许黟他们没在老大夫家中久坐,交流了一会儿医学方面的话题,便起身告辞。

于是他们回到城内,路过市井时下车买了些做油焖鳜鱼的作料。

许黟临时想要吃包子,阿旭便驾着车去到屠户那里,割了一块巴掌大的猪腿肉,打算剁成馅。

说干就干。

阿旭很快安排好今日的午食。

且把阿锦和二庆叫上,给他打下手。

许黟看着他们在灶房里忙活,便打算找本医书打发时间。

他刚从书柜里挑了一本,还没翻开,外面就有人找他。

第171章

许黟见是上回来寻他的贾家小厮, 便问:“你怎么来了,是没买到熏陆香?”

“熏陆香买到了。”小厮有些垂头丧气,对许黟道, “药材都买回来了,可对着药方上写的法子炮制,连着两次都失败了。”

小厮说完顿了顿,想着自家老爷的交代, 拱手说道:“老爷让小的来请许大夫, 请许大夫帮忙炮制药散。”

那药方上写的炮制法清清楚楚,懂些药理的人一尝试便能知晓。约莫是贾府里的人都没有懂得药理的, 才会尝试过后没法炮制出来。

许黟没有多想, 点点头地答应下来。

他问道:“药材带来了吗?”

小厮极快地喊道:“带来了带来了, 都在这里呢。”他迫切将带来的黄麻纸包送到许黟面前。

许黟接过药包,对着他说道:“你申时三刻再来取。”

他提着药包回到院子里,阿锦听得动静, 就拉着二庆站在旁边的廊道等着许黟。

见着郎君把人送走了, 她小跑着过来,将许黟手里的药包接过去:“那小哥想要炮制什么药散?郎君交给我便是了。”

“是治腋臭的药散。”许黟见着她主动,就打算让阿锦动手尝试。

有他在旁边指导,出错率会很低。

不过一会儿,院子里多出个移动小炉,上方架着陶锅, 下方丢了几块炭火,烧了没多久, 陶锅散发出温热, 药材就可以按照次序放进去炒制了。

许黟站在阿锦的身旁,朝着她说:“你翻炒一刻钟, 把药材炒到用手捏便碎成渣的程度便好了。”

“嗯嗯。”阿锦拿着锅铲,手臂一刻不停。

待空中飘出浓浓的药味,许黟上手捏了捏,觉得火候差不多了,就让阿锦停下来。

许黟拍了拍手,说道:“你试试。”

阿锦照做,感受着药材在手指之间瞬间成渣的奇妙手感,惊讶问道:“这样就好了?”

许黟:“对,晾凉就可以用惠夷槽碾成末。”

接下来的步骤,已经不需要许黟在旁指导了,阿锦一个人就能做得很好。

她将药材都碾成散状,拿着过筛的竹簸箕,将粗粝的部分筛出来。

再将这部分粗粝的药粉重复碾磨,不浪费任何一点药材。

阿锦把药粉包回到黄麻纸里,仔细折叠好,系上麻绳,挂在屋檐上梁的木钩上面。

完成之后,阿锦脚步轻快地跑去禀告许黟,等她从堂屋里出来,想要去灶房找哥哥时。灶房里忙碌的阿旭,已经将蒸好的肉包子从竹屉夹出来。

热腾腾的烟雾弥漫整个视野,诱人的肉香味侵入鼻尖。阿锦闻着味儿,口中不自觉地生出津液。

这味道,实在太香了。

比外面曹婆婆家的包子摊卖的羊肉包子还要香。

“阿锦你来了,快将包子端出去,这油焖鳜鱼也要好了。”阿旭看到她过来,对着她展露笑脸道,“你问问郎君,可要做个蘸碟蘸包子吃?”

阿锦笑嘻嘻道:“郎君料到你会问,让我来告诉哥哥,说不用蘸碟。”

她说着上前,阿旭就将一盘香喷喷的热包子交到她手中。

阿锦接了,便回到堂屋里。

许黟见着她回来,放下手中的医书,净了手就帮忙将桌子给擦了。

阿锦不想郎君动手,但腾不出手来,只好作罢,把这盘包子放在桌上,不太乐意地说:“郎君坐着就坐着,怎么还起来忙活,你这手该是给病人看病,不是用来干粗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