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当名医(529)
“郎君,这米行怎么还不放粮?”
许黟道:“快了。”
他没说谎,米行里几个看起来就是练家子的护卫,扛着几十袋稻米,堆积在店前。
那些个等着陈仓米的见状,皆是激动得往前挤,拥挤的人潮中,变得越发嘈杂。
颜曲月好不容易挤进来,就被这阵喧哗闹得头疼。
她微微皱眉,这买粮也不是轻松事。
人群里,颜曲月有眼色地打量周围,目光扫过前头,看到了被疯狂摩肩接踵得紧锁眉头的许黟。
这时,隔着好几个人的距离,许黟感受到有人在看他,他回头,与人群里的颜曲月的视线对上。
两人愣了愣,都没想到会在这地方与对方碰面,接着米行开始放粮了,正好让他们无心顾及别的。
颜曲月按在弯刀把手的手指头动了动,她看到许黟旁边有个容貌清丽的女使,盈盈笑着与他说着话。
她收回目光,心想,许大夫身边有没有小娘子,与她有何干系。
……
半柱香的时间,轮到许黟买粮。
许黟他们差不离该走了,便要备些出行的粮食。
他要了上等的稻谷一石,糙米五斗,红豆、绿豆和黄豆都要了三斗。
买完这些,许黟将目光落在陈仓米上。
陈仓米的价钱,是新米的半价不到,价贱,一斗才三十五文钱,一石是三百五十钱。
许黟打算买来做药茶,自不用买多,只要了两斗。
这一趟下来,他就买了两石多的粮食。
他们乘坐的驴车,自是够装这些,剩下的空间绰绰有余,能用来装其他物事。
阿旭和二庆,两人背上粮食,匆匆挤出人群。
许黟回头望向米行的方向,颜家小娘子的身影在人群里格外显眼,他一瞧,就瞧见了。
今日,颜家小娘子穿的是青竹色衣裳,梳起来的发髻,有几条发丝调皮地在空中飘了飘。
那一片青竹色尤为熟悉……
许黟怔愣半晌,片刻记忆中,有过这般熟悉的画面,他想起来了,他曾在普安见到过。
“郎君,我们该走了。”
后面,阿锦他们在催促了。
许黟敛起思索,转身回到驴车前,弯身进到车厢里。
阿锦趴在车窗边看向外面,见许黟回来了,笑着问:“郎君在发什么呆?可是遇到熟人了?”
“没有。”许黟摇头。
阿锦不信,说道:“适才,我和二庆都瞧见了。”
许黟抬眸看他们:“瞧见什么?”
二庆的脸瞬间发红,支支吾吾地小声说:“我们看到许大夫好像在看一个小娘子。”
许黟:“……”很好,他一世清白没了。
“没有,你们看错了。”许黟哭笑不得,让他们别多想。
他看那颜家小娘子,只是觉得她有些特别。
与见到旁人有一丝不一样罢了。
他们很快就要离开昭化,许黟坚定地想,他和这位颜小娘子不会有其他意外发展的。
……
回到客栈,许黟马不停蹄地拿着新买来的陈仓米,带着去房间。
关门时,他拉着阿旭,要他把车上的柿饼一并给他。
这柿饼还要从去年秋说起,当时他们路过一片村庄,看到村里种着好些柿子树。
正值柿子成熟的季节,许黟就在村民手中,买下一筐柿子。
这么多柿子,他们再能吃也没法吃完,于是,许黟就把多出来的柿子做成柿饼,方便储存。
后面大家都吃腻了柿饼,留了一袋在箱笼里没人碰。
前两日阿旭在清点物事,把它翻了出来。
半年之久,这柿饼还是好好的,能吃。
许黟看到柿饼上面结着厚厚的一层柿饼霜,顿时就想到了个开胃健脾的药茶方。
不过他们几人脾胃都挺好的,用不上这个方子,许黟就没打算尝试着做。
不料昨日,客栈娘子席柔突然来找他看病,她的病证,恰好是虚痞虚胀。
许黟就跟她说,他有个方子,可以治疗虚痞虚胀,不用喝药汤,直接用药茶代替就成。
而且这药茶不仅能喝,还能吃,能当成早食服用。
席柔听后,当场就答应了。
所谓良药苦口,就没有不苦的药,若真不用喝药,何乐不为。
因而,就有了今日去米行买陈仓米的事。
买回来的陈仓米不能淘洗,用陶罐做锅,倒进去后小火微炒,炒至陈仓米外表瞧着发黄,带着焦香就可。
接着,便可以倒入水,把它煮沸煮熟了。
煮熟后倒入碗里,把从柿饼里刮下来的柿饼霜撒到里面,调和化开,这“陈仓米柿饼霜茶”就做好了。
许黟推开门,喊阿锦过来。
“你把这碗药茶送去给席娘子。”
楼下。
席柔在许黟他们回来就晓得了,她差遣店小二去给阿旭他们帮忙,阿旭客气地拒绝了。
店小二委委屈屈地回来:“人家嫌我手笨。”
席柔翻了个白眼,摇着扇子道:“去去去,尽是个拖后腿的,这儿没你事了,去后厨烧些热水,等会有客人讨要茶水,连杯热茶都没有。”
店小二闷闷不乐地应了声,灰溜溜跑去后厨帮忙了。
他前脚刚走,后脚阿锦就端着药茶来了。
席柔笑容满脸地接过她手中的陶碗,看着里面澄清的药茶,闻着有股焦香味,一时半会猜不出来,里面都用了什么。
席柔惊讶问道:“这是给我的药茶?怎么好香。”
阿锦道:“郎君说这叫‘陈仓米柿饼霜茶’,席娘子你快趁热尝尝。”
席柔听到这名,面露古怪,有这样取名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