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在北宋当名医(564)

作者: 爱吃咸蛋黄 阅读记录

这锦囊看着不重,许黟向余秋林道了谢,便拿着信封和锦囊来找颜曲月。

颜曲月没在屋里做女红,她在药房里帮着碾磨药材,看到他来,手里动作没停,喊他:“快来,我这忙不过来了。”

许黟一面朝着她走过去,一面把收到信的事讲给她听:“你去看给你写了什么,这里我来就好。”

“不急。”颜曲月摇头。

许黟戴上襟脖,疑惑问她:“难道就不想知道都写了什么?”

颜曲月再了然不过,笑盈盈道:“若是哥哥写的,定是问你有没有欺负我,要是嫂嫂写的,就会问我过得开不开心。”

许黟听了,眉眼带上笑意,他把信封和锦囊放在一旁,随颜曲月去。

颜曲月忙了一阵,累手了才去看信。

她看到信封上面的字迹就知道是哥哥颜景明了,当即打开,上面的内容,确如她所料,第一句话就是问许黟可有欺负她。

然后,便没然后了。

颜曲月:“……”

她无奈地翻开纸张,后面是嫂嫂文淑谨写的,问她在盐亭过得可好,有没有想他们,还告诉她文玮已定好了婚事,二月时就要成亲了。

颜曲月看着看着,突然脸色一羞,将手里的信往前拢了拢,眼睛余光去看许黟,见他没注意到这边,缓缓松了一口。

信中,文淑谨问她与许黟何时要孩子,若是没有经验,她将派家里的妈妈过来伺候颜曲月。

她红着脸将信折叠好,打算将信藏起来。

许黟见她脸上带着不自然地烧红,以为是药房里的炉火太旺,拉着她的手道:“这里太热了,你去房里歇着。”

“嗯。”颜曲月垂眸答了一句,顺着他的话,没多做解释。

走出药房时,她的心还在扑通扑通跳着。

……

这日,天刚刚亮,城墙外吵吵闹闹地拥挤着不少百姓。他们都是来领驱寒药和姜茶的。

阿旭他们天还没亮,就拉着牛车过来棚子这边,把备好的姜茶搬上炉子,将其烧开,就可以分给排队的人们。

赶来排队的百姓,都晓得施药的是盐亭县里有名的许大夫,谁都不敢乱造次,就怕被许黟看到了,下回他们得了病,许黟不给他们医治。

过冬过冬,对百姓而言过冬的粮食是最重要的,可药物也不能少。一旦在这样严寒的天气里得了病,那死亡的概率要比平时高不少。

许黟带着颜曲月到来时,棚子前已经排队了上百多人。

他坐到诊案前,让阿锦给挂上义诊的牌子,只要是得风寒者,都可来找他诊脉取药。

这话一出,就有好几个排队的人从人群里出来,涌到他面前。

“许大夫求你快给我家小儿看看,他都烧迷糊了。”

“咳咳,许大夫,我这风寒好些日都没好……”

“许大夫……”

很快,许黟的身边就围上了数个病患。

他和阿锦的脸上都遮着棉布做的口罩,分开男女,依次为他们诊脉辩证。

他们带来的药材有限,多是治疗风寒的药物,可若是遇到非风寒的病患,不是急病者就让他们留下信息,择日去许家找他;若是急病者,许黟便只能先为其施针急救,再为其开方,让阿旭去取药回来。

好在,今日前来看病的多是得风寒的病人。

严重者,许黟让余秋林先为病人煎煮药汤服用,等症状缓解,再让他们领了驱寒药和姜茶离开。

不严重的,就只需要领基础的驱寒药就行。

午时歇息半个时辰,棚子前又开始新一轮的排队。

许黟不想他们在严寒的天气里等太久,皱着眉地回到诊案,继续给排队的人看病。

“许大夫,你给瞧瞧,他这是得了风寒吗?”这时,有个妇人牵着个孩子走过来。

许黟目光落到这孩子身上,不过十二三岁的年纪,瘦瘦小小的,长得很黑,像一块黑不溜秋的炭。

可从他走到跟前来,这小孩便耸着肩,呼吸之间,鼻腔里带着“嘶嘶”地响声。

许黟眯起眼,这像是肺部出了问题。

他道:“小孩儿,拿手给我。”

小孩怯懦地把手伸出来,许黟抬手握住他的手腕,仔细地检查。

许黟把完脉有些意外,问道:“这孩子是早产儿?”

妇人一愣,有些惊讶许黟是怎么知道的。她飞快地点头:“这孩子早出生了一月有余。”

当时,她的丈夫怀疑这孩子出生得早,还是稳婆说,这孩子在娘亲的肚子里太过瘦小,便要比别的孩子早生产出来。

许黟便又问:“这孩子每年冬季可是都会喘气、吸气难受?”

妇人眼里露出苦色,点点头:“都好些年了,以前以为是得了风寒,吃了药便能好,但后来给大夫瞧了也没好,直到春暖来时,他就自个好了。”

几次后,妇人和丈夫便没有把这事放在心上。

但这几年,孩子的喘气症越发厉害,今年发了病,竟是跑都难受,一跑就喘不过气来。

这次听到许大夫又为百姓们义诊,她便寻思着,带孩子来瞧个究竟。

许黟确定了病证,说道:“此乃先天肾气不足,是为肾不纳气。”

这病,便是现代里常说的哮喘,小孩得的是肾不纳气型哮喘。这种哮喘,有时候会在冬季时发作,发作时会出现气吸不够的情况。

妇人听了,忧心如捣地询问:“那这病该如何治啊?”

许黟道:“我给你开个食疗方,你回去后,便用三两山药和一两胡桃碾成粉末,加入两碗水熬煮成糊状就可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