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在北宋当名医(683)

作者: 爱吃咸蛋黄 阅读记录

许黟道:“可以留。”

民壮:“……”差点就连亵裤都不保了。

这时,洪巡检问道:“我也要脱?”

“要的。”许黟没有放过他。

只要是接触尸体的人,都要尽量地将感染的可能性扼杀在摇篮里。

洪巡检闻言没犹豫,快速地把衣物脱下来丢进到火堆里。

看着熊熊燃烧的火焰,感受着扑面而来的炙热,他眯了眯眼,问道:“还要做什么?”

许黟道:“我们在来的路上还带了衣裳,不需要洪巡检赤身回去,不过身上穿回去的衣物和鞋子不能直接穿回家,也要脱下来蒸煮,还要麻烦洪巡检你们配合。”

“行,听许大夫的。”

洪巡检看起来很好说话。对许黟的安排没有任何异议,他们在焚烧完需要处理的东西,马不停蹄地回到山脚下。

接着,带着民壮爬山涉水的洪巡检,都被送来到安置坊观察。

安置坊里又多出十几口人,瞬间把空出来的房屋塞得满满当当。

而他们带回来的衣物和鞋子,都用肥皂水浸泡后,再煮沸消毒,晾在太阳底下暴晒。

只有经过这几道程序,这些衣物才能重新使用。

当夜,就有民壮出现感染反应,安置坊里时刻都有人守着煎药的炉子,有人出现症状,立马就能将药汤煎煮好端过来。

当初带头闹事的老胡,这会儿躺在木床上,心里恐慌地辗转难眠。

跟他同屋的小伙被他吵醒,迷迷糊糊地揉着眼睛问:“老胡,你怎么还不睡啊?”

老胡没功夫回应他,脑海里都是今日接触的那些衣物。

接连几日,他每天都听到洪巡检带来的十几个人有人病倒,对此更加惊骇难捱,不是说瘟疫控制住了吗,怎么还有这么多人病倒了?

老胡没有胆去问洪巡检内情,只好是托了关系去问那些住进安置坊的民壮。

这些民壮都被洪巡检交代过,有人来问,都是统一口径:“无可奉告。”

得不到想要的消息,老胡心里的惶遽不减反增,住进来的民壮没有新的成员病倒了,反而是他过于惊忧而高烧不退。

第二天,许黟来到义诊处得到消息有些意外。

“病了?”许黟挑了挑眉。

庞敏才说道:“昨夜我都躺下了,就有手力来找,我去瞧了,就是惊厥导致的,两剂药汤就能好。”

许黟听了,摇头一笑:“看来是被吓到了。”

不过洪巡检带着人突然住进来,确实引起了部分手力和民壮的恐慌。

好在除了几个跟尸体接触比较长时间被感染,洪巡检和其他民壮都没有任何反应。

观察期结束,洪巡检就带着人匆匆离开安置坊。

霍乱源头解决,感染途径被防控,王家村和杨家庄等几个出现霍乱的村庄再也没有病患出现。

这对于安置坊的所有人来说,无疑是最好的消息了。

说起这三个月,这期间里,只有几个老叟的重症者熬不过去。

那个令所有大夫都头疼的小患者,却比他们想象的要坚强很多。先是用调中汤稳住了愈发严重的病情,许黟又用婴孺方重新开了救治方,经过最危险的几日,这个只有几个月大的婴儿,开始主动嗷嗷哭着要吃东西。

有了食欲,就是好转的开始,十几天后,这个最小的患者也病好痊愈,跟着老杨一家子返回杨家庄。

……直到安置坊里最后一个病患治愈,这个临时搭建的安置坊,就要拆除了。

这日,贺县令亲自过来迎接他们回城。

回城的队伍浩浩荡荡,但来城门口看热闹的百姓却不多。这次瘟疫虽没有传到城内,可城内百姓都收到瘟疫的消息,不敢轻易出城。哪怕如今外面敲锣打鼓,宣告着瘟疫结束了,但依旧有胆小者不敢出城,特别是往城外以南方向。

许黟和庞敏才等数位大夫防控瘟疫有功,贺县令着手操办了庆功宴,并将这件功德事记载在县令府册里,还要为他们等人立功德碑。

许黟:“……”

功德碑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立的。

哪怕是一个小地方的县令想要为他们立碑。

但转念一想,历代官民对宣扬功德一事都是很重视的,并且乐此不疲,所以贺县令想为他们立碑,不仅仅为了他们,还有那闪闪发光的政绩。

见其他大夫都是满脸荣光,一派欣然接受的程度,许黟那点不好意思的情绪也咽了回去。

余下的,便是迟来的热血沸腾。

看着镌刻有他名字的石碑,是他在这个时代里留下的第一个足迹。

……

半月后。

庞氏医馆。

这场还没爆发就被防控起来的瘟疫结束之后,许黟他们终于回到租赁的庭院,只是没休养几日,就有不少病患来找。

他这一疫也算是打响了名声,蕲水周围县城不少百姓都知晓许大夫的名号。

许黟看着不少病患不远千里而来,院外巷子每天都排着不少车辆,给左邻右舍带来诸多不便。

他在思索着要不要临时开间医馆时,庞老爹盛情邀请他去庞氏医馆论道。

只是论道论着论着,他就变成了庞氏医馆的临时大夫……

这会儿,许黟前脚送走来看病的患者,后脚庞敏才手里拿着信封,神色狐疑地来找他。

“许……师叔,有你的信。”庞敏才眼角余光瞧见不远处看过来的庞老爹,话锋一转换了个称呼。

许黟微停,回到诊案的脚步慢了下来,他接过信封一看,发现竟是涪州寄来的。

信封上留的字迹,正是程宜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