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在北宋当名医(712)

作者: 爱吃咸蛋黄 阅读记录

“这世上哪来的聪明药?”有人不屑。

但也有人仔细分析:“我知道这方子出处,《神农本草经》里就有记载过一药,名为远志,就可以益智慧,耳目聪明……”

“这到底是真是假,都还说不准呢。若是能看究竟开了何药就好了。”

“怎么,你不是不信吗?”

“信不信和这有何关系,我问过教授了,他说这都是传出来的,当不得真。”

能进太医院的医生,不仅有所师承,还有真本事在。

他们学医十数年,读过的医著数不胜数,何况有教授教导,自有一身傲气在,哪会看得上一个从乡下来的民间医者。

大多数都觉得这民间百姓没见识过好大夫,有个不错的就夸大其词。

都当是笑话来听。

太医院某处院子,尚弘深整理完手里头的考核招募资料,将书夹一合,外面就响起爽朗笑声。

“尚兄可在?”

来人跨步进来,见着尚弘深在,便不客气地坐到跟前:“相国寺出现的消食丸,我知道是谁炮制的了。”

尚弘深疲惫的双目一睁:“是谁?”

同僚意有所指地笑道:“你见过他。”

尚弘深思索着说:“我见过的医者那么多,你要我猜我可猜不出来,赶紧说了,我好去忙其他事。”

“那人不是别的,是上回你在路上遇到的许后生。当时你说这人医术高明,我还以为你在说笑,没想到是真的。”同僚说着说着,眼里露出耐人寻味的神色。

尚弘深惊然,没想到会是同个人。

“他不是在霍府吗?”

“是在霍府,但在相国寺摆摊卖药丸的是他的人。”

同僚说着,对尚弘深道:“尚兄,你是院判,这么好的医者难道就不想将他揽入咱们太医院?”

尚弘深:“……”

他没应答同僚,反倒是在想,像许黟这样的医者,会甘于留在太医院吗。

第257章

门外传来敲门声。

阿旭跑去开门, 外头站着个拎盒子的布衫小厮,见门开了,主动问:“许先生可在家?”

“你找郎君?”阿旭问。

小厮道:“我家大郎想请许先生出诊, 这是点小心意,还望收下。”

“郎君在的,贵介稍后,我去回禀郎君。”

阿旭收了盒子回来, 里面装的是果子铺里的时令糕点, 很是适合拿来当见面赠礼。

他记了下来,想着以后去到其他家, 也可以端上这么一盒小礼。

阿锦依着屋前门楣, 看着哥哥提着东西回来, 轻笑着问:“哥哥是谁?”

阿旭道:“来请郎君出诊的。”

坐在屋里头的颜曲月和许黟听见了,有些意外。

“你才回来半日,就有人上门来了?”颜曲月讶然过后, 黛眉轻皱地看着许黟, “看来对方晓得你回来。”

许黟顺势应道:“去见一下就知道是谁了。”

颜曲月点头:“让阿旭跟着,好有个照应。”

“换二庆吧。”许黟笑着说,“让二庆也熟悉熟悉京都的路,另外我想派阿旭去药铺买点药材。”

阿旭闻言,进屋来了。

“郎君,买什么药?”他问。

许黟道:“我给你开个方子, 你照着方子上的药材多买一份。”

这药方也不是别人的,是许黟打算给霍家霍玉璿另外再开的方子。

当时让他先服用朱子读书丸一旬, 之后再复诊换药。

许黟临走前给霍玉璿把过脉, 知晓要换成哪个药方,便将炮制药丸的活计给揽下来。

“明日霍府会有人登门来取, 阿旭你把药材买回来就炮制上。”

阿旭拿过方子一看,上面没写药方名,只有几样药材,分别是:远志、百合、龙眼肉、大枣和白茯苓。

炮制的法子在另外的纸张上面,需要加入蜜糖调和,揉搓成梧桐子大小,再与煮熟的鸡羹同服。

旁侧,阿锦也凑过来瞧个仔细。

见了方子,她嗔怪地“咦”了一声,喊道:“郎君,我怎么没看过这方子?”

许黟听她问,借机给他们讲上一课:“这方子是化载过的,平时里叫你们看的医书里没有。不过你看它里面所用药材,就可知晓,这方子出自‘远志汤’。”

不同药不同形,初看陌生,仔细琢磨就可得出这方子熟悉在哪里。

因外面还有其他府家的贵介候着,他没说得详细,只简单地交代几句,便提着刚放下不久的药箱,唤上二庆出门。

……

外面候着的贵介见着他带着人出来,笑着行了一礼。

接着便邀着许黟上马车。

与霍府的马车不同,这辆马车外面的帘子是用色碧福禄花纹宋锦,且用的软垫、靠枕皆是令人眼睛一亮的宋锦所制。

许黟再去看这位年纪不算大的贵介,身上的衣裳虽是布衫,但腰带用的是宋锦好料,只是色头有些暗淡了,应当是主家用过后打赏下来的。

都说富贵家的贵介女使,吃穿用度都比普通人家的哥儿姐儿好。

这话并没有说错。

贵介跟着上来车厢,殷勤地给许黟倒上茶,笑着道明来意:“我家大郎有个哥儿,与霍太尉家的璿五爷一样,都不是好读书的料。”

他也不明说,只道了这么一句,就笑着不再说话了。

许黟:“……”

看来他给霍玉璿开个“聪明药”被传出去了。

也不晓得传成什么样,回去时得让阿旭去市井里打听一番,好叫他有个准备。

将近两炷香的时间,马车驶出朱雀门,往潘楼东街向北而去。

便再行个几里地,马车停在了一座高门住宅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