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在北宋当名医(77)

作者: 爱吃咸蛋黄 阅读记录

人烟阜盛,许黟到的时候,夜市的热闹已经开始,攘往熙来,不少好位置都有摊位在了。

他今晚不仅要来逛夜市,还要重操旧业,摆摊卖消食丸。

如今的“陈氏消食丸”在盐亭县已然传开。

他铺开摊子,把写有“陈氏消食丸”的招牌一挂上,就有人过来询问。

“你这小生,卖的消食丸可是济世堂的消食丸?”

许黟点头:“正是。”

“是什么价?”

许黟没有砸济世堂的招牌,济世堂卖的消食丸是二十文一包,虽然价格没那么低,但依然很畅销。

他在夜市卖,挂的是同样的价钱。

来夜市里玩的,大都不差那一二十文钱,听到有人在卖“陈氏消食丸”,又与济世堂同样的价钱,想买买不到的,就都围了上来。

名声打出去后,这消食丸比想象中的好卖。

许黟今晚带过来的四十包消食丸,还没半个时辰,竟都卖完了。

他揣着沉甸甸的八百文铜钱,就像揣着一堆小石头。

拿着挣到的钱,许黟转头就又花了出去。

家中只有一个药臼,许黟便又再买了一个,打算用来捣带有毒性的药材。

买完药臼,许黟继续闲逛,突然,他在一个摊位上看到有买针砭的。

他眼神亮了起来,快步地走过去。

这针砭其实就是用来治病的石针,前圆后方,针头是圆形的,用的时候可以用煤油灯消毒,用火烤到发烫,再因不同的病症搭配不同的药物,以刺激穴位的方法来治病。[注3]

放到现代早已被金属制作的毫针取代,但在宋朝里,这种用石针治病的,可是某些大夫的看家本领。

许黟没想到还能在盐亭县的夜市看到有卖针砭的,怎么不让他惊喜。

再去看卖针砭的摊主,是个年有四十余岁的阿伯。

许黟压抑着心中喜悦,问道:“请问阿伯,这针砭是什么价钱?”

摊主见问话的是个眉目清朗,举止有礼的少年郎,心中无奈叹了口气,却还是为他解答:“这针砭是二十一针为组,不可单独售卖,小郎君手中拿的这组,是某用上好的砭石磨成的,价格可不便宜。”

他见这少年郎没有露出别的神色,继续道,“要是小郎君想买,这针砭二十一为组,便要两贯钱。”

说罢,他便想到对方会拂袖离开的画面了。

第41章

两贯钱, 便是两千文,放在底层百姓眼里,这可是笔大钱。攒个一年半载, 都还未必攒得到。

更何况,在很多人眼里,一根做工精细的绣花针,也才几文钱。这针砭是石头做的, 石头是贱物, 上好的砭石和普通的砭石,在他们看来没有区别, 怎么能和用铁做成的针相提并论。

摊主还敢卖这个价, 准定是来夜市讹人的。

有这个想法的人太多了, 以至于摊主在见到有人问价,都已经做好挨骂的准备。

尤其这盐亭县懂得用针砭治病的不多,多数问价的都是因为好奇。

许黟的年纪不大, 也被摊主归为这类人了, 但出于习惯,他还是将这针砭介绍一通。

在听到要两贯钱后,许黟没有立即回答,而是挑选了几根石针放在手掌心观摩。

周围灯火阑珊,照得石针每处细节都十分精妙,与他家收藏的针砭比起来, 丝毫不差。

祖士衡著的《西斋话记》里,就有一段话:“陇州道士曾若虚者, 善医, 尤得针砭之妙术。”这说的,便是用针砭治病的典故。而且使用方法几乎失传, 许黟要不是家里珍藏着一套针砭,对它的了解只会更少。[注1]

难得遇见,怎么能错过呢。

“阿伯?这针砭确实只卖两贯钱?”许黟认真问。

针砭的制作贵在技术,而非材料。

阿伯苦哈着的脸微微愣住,似乎没想到许黟会再度确认价格,他心中下意识地惴惴,垂放在身前的两只手略有些无处安放。

“这位郎君是……想要买下这针砭?”

许黟笑着点头:“是想买,阿伯你做的针砭实在不错。”

确定眼前的人真的要买,而不是打趣他后,阿伯窘迫的脸上终于多出一丝笑容,他欣然对许黟说道:“我家以前就会做针砭了,是祖传下来的打磨手法,做出来的石针耐用不易倒。以前呐,还有大夫千里迢迢寻来,就为了我家磨出来的针砭。”

说到后面,他不免有些喟叹,时过境迁,以前门庭如市,哪怕不买针砭,那些大夫都要来观摩一二。渐渐的,便没有人再来了。

懂得用针砭治病的少之又少,这针砭又经久耐用,需求量降低,想要靠这份手艺度日便不行了。后来,他才带着孙子来夜市摆摊,只为能把做好的针砭卖出去,补贴些家用。

在听到他还带着孙子摆摊,许黟看了看周围,没见到有小孩。

许黟便问:“阿伯,你孙子去哪里了?”

阿伯局促地笑了笑,说两个孙子带过来卖的东西是小玩意,就吆喝走路地去卖。一个卖炒花生粒,一个卖棉布鞋垫,去了有一个多时辰,差不多该回来了。

许黟闻言,在袖袋里摸出钱袋,打开数了数里面的钱,发现他买了药臼和其他的东西后,剩下的钱不够。

他不好意思地问:“阿伯能否等我,我去家里取钱回来,这针砭还望给我留着?”

阿伯愣了愣:“这……”

难得有个人诚心要买,阿伯犹豫几秒很快就同意了,说一定会等许黟回来。

许黟言罢,就带着在夜市里买到的东西,快步地离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