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六零极品炮灰,我绝不洗白(402)+番外
对方早在三年前就加入了省报的编辑社,去年当上了某个版块的主编,算是打入了文化人的内部,对他们的喜好和倾向有所了解。
不说刻意去投其所好,只求不要踏入雷区。
大院里也有不少报名的年轻人,能决定今年去考,说明都对自身的水平有充分的信心。
谭娟和谭妙被谭薇培养得很优秀,姐妹俩一个活泼一个文静,学习成绩从不让人操心。
刘慧心更是从小优秀到大,原本她都找了个在药店当助手的工作,如今辞职回家安心备考。
老刘和马天冬这些天噤若寒蝉,连大气都不敢喘,生怕打扰闺女的学习。
红袖章几乎消失后,集市上各种小摊贩正在增加,肉菜不像从前要用肉票算计着买。
如今老刘一下班就要往集市上溜达,想方设法给闺女买鸡鸭补身子。
何晓团显然是没打算凑这个热闹,吕兰也是。
他们的孩子都不小了,家里不能没人照顾。
再说,当年他们在学习上都不咋地,知识全还给老师,懒得捡回来重新学,继续在厂里上班也挺好。
要说家里最不让人操心的孩子,还得是何晓华。
或许是懒父母出勤快孩子,他在学习方面一直没让人操心,老师们交口称赞学习标兵,得到的奖状客厅墙面都贴不下。
除了应对学校里的课业,他还有余力钻研何瑞雪给他的各种科学杂志和报纸。
几套自修丛书他全通读掌握,所学的知识都隐隐涉及到大学范畴。
才十几岁,就能和过来拜访的徐明宇聊得有来有回。
虽说人家作为长辈,肯定不会刻意为难,考教的知识全在他的学习范围之内,但事后不止一次夸他有天分。
连一些超纲的问题都能回答上一二,给他讲解一遍就能很快弄懂,还能举一反三,活用公式,几道比较难的数学大题都不在话下。
每次见何晓华在草稿纸上演练出密密麻麻的公式,何瑞雪都会在心里嘀咕。
难不成他们老何家祖坟冒青烟,即将要出个清北的苗子不成。
何晓峰、何晓云兄妹俩没打算今年考试。
他们当年仓促转学,适应阶段没有跟上,加上报纸上频频传来海边战役爆发的消息,他们担忧父母无心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落后的进度想要补回来,区区一个月是远远不够的。
而且兄妹俩从小在优渥的环境中长大,受到父母的影响都很有追求,决心要考就考重点大学,对于普通的大学并不怎么看得上。
第342章 功勋
七四年战役基本结束,只剩下一些收尾工作。
本次海上战争算是建国以来数得上的胜利,击沉敌方多艘舰船,全面收复群岛。
凡是参战人员皆有功论赏,乔瑞因为功劳连升两级,成了副师级的干部。
当下部队没有军衔,全军不分军种、级别,统一佩戴全红领章。
将士们没有等级之分,不过他晋升后待遇再次上升,一家人怎么都花不完。
其中很大一部分让他捐给牺牲士兵的遗孤,资助他们的生活以及孩子们上学读书。
何夏生奔走在前线救治无数人,许多老将多多少少都承过她的恩,连带着对乔瑞都很照顾。
不用罗长官开口,在报告里都会点出他的功绩,让上级领导对他留有一个不错的印象,评定级别时手就松了些。
何夏生的医术毋庸置疑,治愈的患者便是她的功勋,多少生死关头的战士全靠她抢救回来。
前线组建出的医疗队里她已经是老大,等到回到医院,连院长都能当得。
不过她暂时没有表态,只说要跟着乔瑞走,对方去哪她就申请调职在哪。
罗长官是要在本地驻扎的,在参考乔瑞的意见后,他把人分配到了北海舰队,驻扎在鲁省,也是国内拥有最好最先进舰队的战队。
离别前,他拍着乔瑞的肩膀说自己老了,留在南海上是为了替国家看住海防线。
还有战后国家在当地新建立的造船厂,也需要他时刻盯着,避免敌人不怀好意又过来破坏。
至于年轻人,就应该去更广阔的天地中不断接触新的知识。
眼瞅着如今的科技日新月异,再不跟上时代,恐怕将来连船上的武器都不知道怎么用。
这两年,乔瑞受到许多照顾,把他当成自己的恩师和长辈看待,对他的安排几乎是言听计从。
有人嘲讽他没有主见,就知道盲从,他说当兵最重要的不就是听从指挥,服从命令?
这些年他立下的功劳,可以说全是稳扎稳扎,没有一次是贪功冒进,顶着风险突击得到的。
或许不能立下奇功,成为万众瞩目的天才将领,但绝对是最受指挥官看重的类型。
从小到大,乔瑞都是无比稳重的人,做出的唯一一件出格事,就是和家里决裂,从此再没有过来往。
何夏生的恋爱脑和他如出一辙,只身跟随他前往鲁省。
她被调任进入军区的医院当副院长,院长是个即将退休的老头,有眼睛的都能看出来,这个位置已经被她提前预定。
夫妻俩都忙着和人交接工作和适应新环境,一时顾不上兄妹俩,打算让他们继续住在外婆家,等到高考之后再说。
最好考个离家近的大学,寒暑假期间一家人也能团聚。
晚上
江衍序抱着一堆石头走进来,灰扑扑的毫不起眼,像是从河边捡回来的。
只有何瑞雪知道,那是玉石原矿,是他师父从南洋寄回来的,据说蕴含着独特的灵气,是雕刻法器以及布阵的绝佳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