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和暗恋男神一起穿到年代文里养娃(59)+番外

作者:没文化的泡面 阅读记录

“你的红薯再不吃就要凉了。”

景桥:“啊!我的红薯!”

三人的早饭也就是红薯,主要是几个人早上都不太饿,按照今天的习俗就是蒸馒头,寓意着生活蒸蒸日上。

顾遥川上午已经把面发酵上等下午就能做馒头了。

吃过午饭,盆里的面团已经发酵至两倍大,三个人各显神通,只有顾遥川一个人在好好做馒头,其他两个不提也罢。

不过馒头发好面团后,一点技术含量也没有,奇形怪状和工工整整的馒头一起上锅蒸,蒸出来的馒头除了形状有区别其他都一样。

掀开锅盖扑面而来的白色蒸汽伴着馒头的清香,景桥觉得这就是大家所说的“烟火气息”吧。

新蒸出来的馒头自带甜味,景桥空口都吃了半个,傅青林和顾遥川分吃了另一半。

不出意外的话他们家最近两天主食就是馒头了,景桥觉得换换口味也不错嘛。三个人都是北方人,面食米饭吃的都挺习惯的。

他们三个正讨论晚饭吃什么呢,王大娘来家里串门来了,还带来了一手消息。

王大娘进屋里把篮子里的布包递给顾遥川。

“我啊做了些豆包,我们家就两口人也吃不完,给你们送点。”

顾遥川把里面小巧的豆包收起来,“谢谢大娘,我们家刚蒸了点馒头,您也带点走。”

景桥也给大娘搬凳子让她坐下,一阵寒暄过后,包括对傅青林的好奇,对宁宁的关心等等,终于迎来了今天的“关键信息”。

王大娘特意压着声音说:“王丽还记着吧,昨天回家了。”

景桥一听这个来了精神,连带着傅青林也认真了些,宁宁在顾遥川怀里也是一本正经的小模样,好像他也能听懂似的,一屋子人看着这个小宝贝忍俊不禁。

景桥好奇的不得了,眼睛瞬间亮了,迫不及待的问:“这就回家了?王丽她爹能让接人走吗?”

“孩子呢,也带着回去了?”

王大娘:“可不是嘛,听说是程大纲他娘想孙子了,这不马上过年了让人去王丽家里接人。”

“你说她爹?拦不住啊,这个王丽也是心软,程大纲还没怎么样就跟人回去过年了。”

景桥很不理解,“不是,她图什么啊,她爹又不是不管她,干嘛回家受气呢?”

王大娘叹了口气继续说,“那也没办法,明天就是大年三十了,总得让孩子回家看看奶奶吧。”

“唉,你说这个王丽也是,孩子走了就走吧,那是他们程家亲生的又不会亏待了去。”

王大娘恨铁不成钢,“你自己得有点骨气,晾一晾程大纲,你说是吧?”

景桥狠狠的点点头,“对啊,没办法,这都人家小两口的事,咱们急也没用啊。”

他也想叹气,“就是苦了王丽两个父亲,一把年纪了还要替姑娘担心……”

“唉……可不是嘛”

聊完天王大娘站起身准备回家了,“行了,他们自己的事外人说再多也听不进去。”

她挎上篮子,“那我先走了,你王叔还在家等着我做饭呢。”

景桥连忙站起来送王大娘,“我扶您走吧,道上都是冰太滑了。”

顾遥川和傅青林也跟去外面送人。

王大娘摆摆手,“行了,你们都别送了,我就住在隔壁不远。”

顾遥川把馒头放进大娘的篮子里,对着站在门口的两个人说:“你们回去吧,我把大娘送回家。”

景桥:“你们慢点,注意脚下的冰。”

顾遥川:“嗯知道了,你们先回屋吧。”

景桥他们两个先回到屋里,景桥纳闷的抱着胳膊,“你说王丽为什么啊,程大纲有什么好的?”

傅青林一摊手,“不知道。”

“不支持”

饶是傅警官见过这么多类似的事情,他也不理解,准确的说是不赞同。在大城市和小镇上都生活过,他觉得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女性的受教育程度。

女性应该接受教育,放眼更广阔的天空,而不是被困在丈夫和孩子之间,围着家庭转圈,这是傅青林的想法和期望,可他的力量还撼动不了“老古板们”。

景桥还是有点搞不明白,“难道爱情的力量这么伟大吗……”

他不小心把自己心里的想法都说出来了,果不其然迎来了傅青林的一声嗤笑。

景桥也觉得自己说得有点天真了,但他要面子,“切,没有爱情的人不会懂的。”

傅青林:“……”

就无语。

第39章 除夕夜1

除夕,为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

清晨爆竹声在小村庄里回荡,叫醒睡梦中的人们。

景桥他们被外面的爆竹声吵醒,宁宁也被吓醒了,可怜的娃没听过鞭炮的声音,趴在爸爸怀里哭泣。

景桥抱着他哄,“过年了宝贝,这是放鞭炮的声音,不怕啊,不怕。”

耳边是爸爸柔声细语的安抚,身后是爸爸温暖的怀抱,宁宁安全感满满,不再害怕,只是这不是他平常醒来的时间,还有点迷迷糊糊的想睡觉。

不过每每爆竹声响起宁宁就会吓得一哆嗦,景桥看了心疼得很,顾遥川拿了两坨棉花,搓成小团子塞到宁宁耳边。

宁宁觉得不舒服一直摇头不让他塞,景桥没办法,在屋里边走边哄,“好了,不怕不怕。”

顾遥川趁他快睡着的时候轻轻在他耳边塞上棉花,至少能隔绝一点声音。

景桥等宁宁睡熟把它放到床上,用枕巾叠成长条围在他耳边,两个爸爸尽力了,不过事实证明还是很有用的,宁宁没再惊醒过来了。

同类小说推荐: